新課程標準指出: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高中數學課程應提倡利用信息技術來呈現以往教學中難以呈現的課程內容,在保證筆算訓練的前提下,盡可能使用科學型計算器、各種數學教育技術平臺,加強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結合,鼓勵學生運用計算機、計算器等進行探索和發現。大力開發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特別是農村教學質量低,教學主體的知識結構面窄,使得改變農村教育教學方式,優化課堂教學成為一項重要的教學改革內容。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無疑是最好的方法之一。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傳遞信息,學生利用多媒體創設的情境進行協作學習,通過媒體向教師反饋學習信息,實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與教材之間的信息交往,達成教學目標。利用多媒體系統的聲音、圖像壓縮技術可在短時間內傳輸、儲存、提取或呈現大量的語音、圖形、圖像、活動畫面信息,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空間內打破地域界限展現古今中外的客觀事物,大大地縮短認識進程,起到呈現事實、創設情景、設疑思辨、動作示范的作用,使學生能夠認識教材中的事物,達成知識領域、動作技能領域和情感領域目標,優化了數學課堂教學。此外,隨著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的實施,逐漸形成了教學光盤、衛星教學接收和計算機網絡共享三種模式,使教學信息資源在多媒體數學教學中得到多方面、深層次的運用,進一步優化了數學課堂教學。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心理學告訴我們:“興趣是人們對事物的選擇性態度,是積極認識某種事物或參加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是學生積極獲取知識形成技巧的重要動力。”多媒體計算機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將數字、圖片、聲音、動畫等有機結合并展現出來,能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把學生的情趣推向高潮,使學生產生一種渴望學習的沖動,激發求知欲望,從而使學生進入主動學習、積極思維、探索知識的認知活動中,有利于創新意識的培養。
二、化靜為動,呈現知識的形成過程
應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根據教材的內容和教學需要,化靜為動,動靜結合,使靜態的知識動態化,變抽象為直觀,通過向學生展示教學情境,呈現思維過程,提供豐富的感知、表象,構成一個躍動的“思維場”,有效地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使教與學充滿了生機,為學生實現由具體感知到抽象思維的飛躍架設橋梁。
例如:在講述立體幾何中的對各種柱體、錐體、臺體、球體認識和面積、體積計算公式推出時,就可以利用空間圖形的分、合、轉、并、移、裁、展等多種形式的動畫,再結合有關必要的解說和優美音樂,使學生能身臨其境,產生立體效應,同時通過啟發性提問,引導學生積極開展思維,自我挖掘各圖形間的內在聯系以及有關計算公式的推出。
三、多做數學實驗,培養數學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高中數學教學應鼓勵學生用數學去解決問題,甚至去探索一些數學本身的問題。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推理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運算能力,還要培養學生數學建模能力與數據處理能力,加強在“用數學”方面的教育。最好方式就是用多媒體電腦和諸如《幾何畫板》、《幾何畫王》、《幾何專家》、《數學實驗室》等工具軟件,為學生創設數學實驗情境。
例如:用《幾何畫板》設計并創作“圓錐內接圓柱”課件,由學生通過網絡訪問教師放置在服務器上的課件,讓學生獨立進行實驗。探索內容包括:圓柱在圓錐內如何變化?如何用平面幾何解決立體幾何問題?如何作出截面?圓錐底面積如何變化?圓錐體積如何變化?圓錐內接圓柱中有體積最大的嗎?有的話,如何求?
又如:在講《橢圓的簡單幾何性質》時,可以制作一個課件,輸入不同的離心率的值,得到不同的橢圓的圖像,讓學生通過實驗去發現離心率對于橢圓的扁平程度的影響。
教師通過精心設計教學程序,創設多種教學情景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使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充分地互相交流,民主地、和諧地、理智地參與教學過程,這正是師生相互作用的最佳形式,因而也是發揮教學整體效益的可靠保證。
四、練習形式多樣化,鞏固新知識
用多媒體優化練習環節,有利于對新知識的掌握,有利于發揮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多媒體可以加大練習量,變換練習題形式,引入生活片斷,為學生提供形式多樣的反饋信息,使教師有充分的依據改變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使教學任務得以圓滿完成。
總之,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更新教學設備、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是數學教學發展的歷史規律和客觀要求。我們發展現代化教學技術,應立足于教學發展的歷史規律,深刻認識到教學技術更新對于教學活動整體進步的歷史意義,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是教學發展的時代要求。同時還必須認識到,發展現代化教學技術,并不是要拋棄一切傳統的教學技術,而是要把現代教學技術和傳統教學手段結合起來,努力挖掘所有教學技術手段的使用價值,積極促進各種技術手段之間的協同互補,從而促進教學技術體系整體協調發展,為數學教學方式與教學模式的變革提供新的物質基礎。
(作者單位:廣東省大亞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