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主要的教學手段,已經走入我們的課堂。它打破了幾百年來的粉筆加黑板的傳統教學模式,以更具吸引力的文字、聲音、圖像等多種媒體,將教學內容呈現給學生。增加了課程容量和課程密度,從而能夠達到傳統教學方式無法實現的生動效果。以前單一的老師講,學生聽與練,很難實現理想的教學目的,激發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只能是被動地接受老師的講解,影響了學生的靈感與創造性思維的提高。創造力得不到充分地發展。不利于當今社會人才的需要,難以提高學生的自身素質。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越發地認識到,傳統的教學模式已落后于新的形勢,多媒體教學應在課堂中充當重要的角色。它把在課堂上不易傳遞的抽象內容,用常規的教學方法又難以解決的重難點問題,形象化、具體化。優化了課堂結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尤其是想象力與創造力得到了很好的發展。適合于素質教育的需要,有利于人才的培養,在我的實際教學工作中,有意識的把多媒體教學融入到常規教學之中去,我主要采用了有聲語言的感情熏陶,仿真的如臨其境的畫面展示、緊扣課文的多媒體教學、圖文并茂的語言訓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學效果。
一、有聲語言的情感熏陶
文章是由一個個的無生命的方塊字構成,一般地朗讀很難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不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和自覺探索語言深層含義的興趣。而語文教學的關鍵是情緒的感染,只有將學生的情感調動到一定的高度,才會激發他們產生一種不可遏制的沖動,強烈地求知欲驅動著他們去探索語言情感的奧秘。因此,我便充分地運用有聲語言去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如在教朱自清的散文《春》時,利用錄音教學手段。讓學生不看書,閉了眼,聽錄音勾畫出一幅幅春景圖。那優美的配樂朗讀把學生帶進了一個萬物復蘇,春水融融,紅日艷艷、春風和煦、鳥語花香的一片生機盎然的春和景明之中。聽讀結束了,同學們仍陶醉在那美妙的意境里,甚至唯恐睜開眼睛幻境消失。這以后,我便讓同學們打開課本,在悠揚的春的樂曲聲中欣賞文章。他們那專注的神情,仿佛把自己也融入那優美的春景之中。再放以春天的景色投影讓學生口述景物,都能以投入的感情描繪出一幅幅春景圖,這就在愉悅的心情中領略了文章的主旨,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并學會了景物描寫抓特征的方法。
二、仿真的如臨其境的畫面展示
有聲的語言教學只能激起學生的聽覺而產生形象思維,直觀的畫面則給學生更直接的視覺沖擊,它可以立即給學生一個完整的圖像,留有更多的想象空間,便于學生對內容的迅速了解與把握。如我在講授唐朝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時,把課本上的圖像投影出來:那迷蒙的春雨,依依的楊柳,那“勸君更盡一杯酒”的離情別緒一下子便呈現在學生的面前。眼看畫面,口吟詩句,迅速地掌握了詩人的心境并了解了詩的主旨,對照畫面幾分鐘便可成誦。又如教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時,便放出一幅竹林、桃花、幾只潔白的鴨子嬉戲在一江春水之上、江邊蔞篙遍地、蘆芽萌發,歡快的河豚躍上水面的畫面。一幅春江晚景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把自己融進了詩情畫意之中。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欣賞古詩的能力。
三、緊扣課文的流動畫面教學
畫面的投映只是一個靜止的畫面,不易構成學生的流動思維,想象力難以得到更廣泛的發揮。而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則可以有效地克服這一缺陷。以前我講《從宜賓到重慶》這篇解說詞時,只是作句子、書面分析,空談了長江風光、沿岸的風土人情。重慶作為山城、霧城的特點,而學生都沒親眼見到過這些景象,老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們則毫無興趣,懨懨欲睡,難以調動他們的激情而產生共鳴。現在我一改往日的粉筆加黑板的教學模式,找來了《話說長江》的錄相,當屏幕上出現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時,立即吸引學生的全部注意力。那如練的長江,兩岸奇麗的山色,山城、霧城、不夜城的重慶的畫面,那清晰流暢的解說詞,把學生帶進了忘我的境界??吹綄W生如癡如醉的專注神情,我感到無比的欣慰。錄相看完后,我便自然地把他們的思緒牽回到解說詞的特點上,根據畫面的展示,同學們很快抓住了解說詞的特點。我便乘機把學與用結合起來,讓學生口述我縣的自然風光、人文景點、風俗文化。他們個個積極踴躍,并言之有序,收到了以前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比擬的效果。
四、圖文并茂的語言訓練
口頭作文在語文教學中是一個較難的問題,學生即使掌握了一些基本知識,但短時間內的口頭作文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這主要是大腦里沒有完整的圖像,而是一些支離破碎的片段,怎樣迅速的組織語言,我便采用投映圖片進行語言的綜合練習。展示一幅圖畫,引導學生選好觀察點,進行細致的觀察,把觀察到的內容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下來。然后再展示幾幅有聯系有情節的畫面,讓學生展開聯想,進行創造性的思維。經過訓練,多數學生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口頭作好較不錯的文章。避免了學生怕上作文課,東抄西拼,窮于應付的問題。又培養了學生觀察事物的能力,提高了寫作水平。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教學將會進一步地在教學中廣泛運用,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它將打破沿襲多年的陳舊的課堂結構,加快知識的迅速傳遞。那種慢吞吞的課堂教學,已遠遠不能適應多變化、快節奏、大開放、高速度的知識社會的潮流。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時刻抓住時代的脈搏,勇于開拓,積極進取,用智慧的火花撞擊帶電的知識云層,定能爆發出耀眼的火花,靈活地運用多媒體教學,一定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河南省息縣城關鎮群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