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針對農村小學師資不足、學生英語學習兩極分化的現狀,筆者認為有必要在英語教學中引入“小先生制”,但“引入”不是“照搬”,而是“創新”,也就是要賦予“小先生制”更豐富的內涵,體現“小先生制”更重要的價值,創設“小先生制”更靈活的形式。
【關鍵詞】英語教學;小先生制;內涵;價值;形式
農村小學受學校師資、家庭背景、區域文化的影響,學生英語學習常常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現象,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除了老師加大課堂教學改革,學校營造英語學習氛圍外,重視“小先生制”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不失為一種重要舉措。
“小先生制”最初是由陶行知先生提出來的。陶行知先生根據當時中國普及教育的現狀,即大量缺少師資的問題,提出了“即知即傳”的“小先生制”,主要是指人人都要將自己認識的字和學到的文化隨時隨地教給別人,而兒童是這一傳授過程的主要承擔者。尤其重要的是,“小先生”的責任不是只在教人識字學文化,而在“教自己的學生做小先生”,由此將文化知識不斷綿延推廣,是為了解決普及教育中師資奇缺、經費匱乏、謀生與教育難以兼顧、女子教育困難等矛盾提出的。而目前的農村小學英語教學現狀,跟當時的狀況有點相似,將“小先生制”引入小學英語教學,的確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引入”不是簡單的“照搬”,而是一種“創新”,這主要從下面幾個方面考慮。
一、賦予“小先生制”更豐富的內涵
根據當前農村小學英語教學的實際,在引進“小先生制”的過程中,除了保留其原有的內涵外,還必須賦予其新的內涵,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學以致用
原先的“小先生制”中“小先生”主要是“授”,體現在為他人服務,而小學英語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其具有更強的實踐性,學生聽說能力的提高需要更多的實踐機會。“小先生制”的實施,為學生搭建了實踐的平臺,學生在承擔“小先生”職責的過程中體會到知識和能力的價值,感受到過程與方法的樂趣,提升了情感、態度、價值觀,他們不僅在于“授”,還在于“受”。
2.多向互動
原先的“小先生制”采用的是“即知即傳”,一般是單向的,即“小先生”將自己所學的文化向他人傳授,接收到“知識”的人再向其他人傳授,這樣延續下去。而在英語教學中引入“小先生制”,“小先生”不是固定的那幾個,人人都可以是“小先生”,在不同的學習內容、學習要求面前,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優勢和特長自主地擔任“小先生”,也就是說,“先生”與“學生”的身份是會經常轉換的。
二、體現“小先生制”更重要的價值
陶行知先生推行“小先生制”,有效地解決了當時普及教育中的實際問題。而在農村英語教學中引進“小先生制”,它不僅是借助于“小先生”讓更多的孩子盡快趕上先進,還應該有更大的價值。
1.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英語教學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最終目標,也就是使學生在語言技巧、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方面得到全面發展。農村小學學生缺乏應有的語言環境,很少有機會運用語言(英語),而“小先生制”的實施,為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條件和可能,同學間的互幫互學,“教學相長”,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勢必會得到提高。
2.激發學生合作意識的有效養成
未來社會需要更多的合作,“合作雙贏”“合作多贏”將成為生活的常態。“小先生制”的實施,比平常課堂中的合作學習更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尤其是具備一定優勢的“小先生”能夠主動地與處于“劣勢”的“學生”合作,更是難能可貴,有了這種合作,孩子進入社會后就不會“唯我獨尊”和“高高在上”。
三、創設“小先生制”更靈活的形式
基于“小先生制”更豐富的內涵和更重要的價值,在實施“小先生制”的過程中,我們要創設“小先生制”更實用的形式。我們要鼓勵學生間結成學習“對子”,讓學生自主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來擔任“小先生”。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在以下兩個方面予以加強。
1.將“小先生制”融入學習過程
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由于學生之間差異很大,傳統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很難滿足每一個學生的需要,更難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最大的發展,因此,要將“小先生制”滲透進入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使每個環節都有“小先生”的身影,使“小先生制”成為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在這學習方式中,師生、生生雙方交流合作,同質互激,異質互補,各展其能,共同發展。
2.將“小先生制”融入課外活動
按照課程計劃,小學英語一般每周安排三節課,這對于語言學習來說是遠遠不夠的。但是,作為農村孩子來說,要他們課外獨立學習英語這門在農村沒有任何“語言環境”的學科,難度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我們要幫助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課外活動,通過課外活動“激發和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豐富語感、開闊視野、增長知識、發展智力和塑造性格”(《英語課程標準》),而要達到這些目標,有必要引進“小先生制”,讓“小先生制”成為課外活動的重要活動方式,從而幫助每一個學生在英語課外活動中獲得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理治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