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在學與教的過程中走完職業生涯的。學生是在教與學的互動過程中走向成功的。“教學相長”是成就師生雙方的載體。所謂的“教學相長,即指教和學兩方面能相互影響和促進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新課改給這一原理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實踐領域,給教和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根據這一原理和課改廣泛的創新實踐探索空間特點。教學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指導學生并借以促進自我完善。
一、設計基本教學目標,激發絕大部分學生的探究勁頭,個人便要隨時應對絕大部分學生挑戰的心理準備和多種應戰措施。每一節課根據目標要求,在很多目標中選擇一個最基本的面對絕大部分同學水平的目標作為中心話題進行探究,使廣大學習者學有所得,研有著力點,但能力有余的學生需求會更多,他感興趣,想知道的知識會更多。怎么辦?促使自己開發教材,做更多更充分的課前準備,設計可能性問題的出現、布置解決的途徑。過程準備十分辛苦,但探究活動中能滿足很多學生的求知愿望,那真是其樂無窮啊!
二、精心安排四十五分鐘。每節課前五分鐘將精挑細選設計的涵蓋學過(為主)和即將探究知識(為輔)3-4個印好的小題散發給學生,機會均等,要求一致,學生各顯身手,讓學生定時解答,老師提供參考答案,學生自行評分。用以培養學生公平競爭自覺自律的主動誠實做人做學問的習慣。堅持不懈通過這種方式讓大部分學生經常能感受到成功探究的樂趣和能及時糾正失誤的快意。少數學困生也被感染和促進,及時的點評,同學爭著、搶著要求進步。
三、探究過程中問題的收集和解決走“民主集中制”道路,問題解決對事不對人。同學會解決的個別問題做到及時準確點評,針對問題叫學號不叫人,而且叫法全面開化,不去針對任何人。學生不會解決的共同問題重點解決、耐心指導,既節省時間又激發了學生的協作探究的熱情,鍛煉了學生的膽識,培養了學生思考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幫助了同學。既公平又合理,師生關系融洽了,那叫一個暢!學生敢說了,敢問了,敢想了。要應付這樣的局面,那還真不敢馬虎,你得時刻都要給自己“充電”。在“百舸爭流”,力爭上游的探究場景里,老師也感到了成功的喜悅。
四、思想一通,萬事順!抓住地理學科思想教育功能的強大優勢,在引導學生認識自然現象和了解自然規律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耐心培養,塑造優良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教育學生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資源來充實和發展自己,用堅定的信念戰勝困難成就人生。因此,麥哲倫、哥白尼、加加林、楊利偉……眾多探索大自然奧妙的先驅和英雄,便自然成為廣大學生的心中偶像。學生探究熱情空前高漲。期末檢測成績事實證明了這一點。看到學生的進步,心里的感受真甜啊!指導學生、服務于學生成長的信心也足夠了。
五、理解、寬容、嚴訓。現在學生存在著每天在校繁、亂、貪的現象。即:各科學習齊伸手,作業堆里鉆,題海中間泡,負擔繁重;學習生活情緒多,情感世界多空曠,心情實在亂;甚至到了疲于應付的程度。但由于年齡尚小,稚氣未盡,乳臭尤存,天生也應該貪玩。通過對學生特色的把握和分析,指導探究就避免了胡子眉毛一把抓。做到知識探究、能力培訓、興趣激發相互促進,調節了學生心聲狀況,舒緩了學生壓力,讓學生樂于接受指導。注重了課堂知識性與趣味性的整合。教學前對過程和結果教師有一個清晰思路,指導活動不隨便湊合,雖苦了自己但解放了學生。知識運用的實踐訓練少而精,但從不降低標準和要求,培養了學生習慣,更拓寬了自身心懷。真是兩全其美。
六、章節、階段性復習更是精益求精,有明確的復習目標。不走過場,不講排場(指考題泛濫),幫助梳理,強調鞏固,不搞簡單重復,而是把目標要求、趣味知識,精心糅合在一塊當禮物贈送給學生。讓學生當作課外讀物和學習其他學科及今后學習的資料。學生樂于接受并主動配合,學習意識自然得以加強。
七、學科學風促教改,不管“青”、“藍”誰在先。由于加強了學科學風建設,并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各班務的管理(雖然不帶班),指導方法得到大多數學生的認可,指導過程有絕大數同學跟進,就能將行之有效的課改想法付諸實踐,少了一些后顧之憂,教研教改的步子就邁開了。指導過程能者上前。老師做學生,學生當老師,研討氣氛濃了,探究的效率提高了。角色轉變了,尊嚴不降反升,教書育人的目標基本實現了。我深信,大膽地給學生騰出一片空間,不但立刻會感受到激情涌動,海闊天空,還可以收獲一個新的世界。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鄉縣高川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