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現象和過程的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如果沒有系列的物理概念作為基礎,物理學的體系就無法形成。要想使學生學好初中物理,首先是要學好概念。很多學生反映物理“聽得懂,做不來”,癥結之一是物理概念沒學好。在概念教學過程中如果只是孤零零地使學生知道或記住概念文字表述,只是背誦現成的結論;而沒有搞清概念的“來龍去脈”,是不可能達到“理解、掌握和應用”的要求的。我綜合幾年來的教學心得,認為如果從以下幾方面去進行物理概念教學,對于促進學生對物理概念的掌握能起到比較好的作用。
一、從概念的形成上使學生深刻認識概念
學生認識概念的過程,應該具有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一過程。巴甫洛夫曾說過:“鳥的翅膀無論多么完善,如果不依靠空氣的支持,就不能使鳥上升,事實就是科學家的空氣,沒有事實,你們永遠不能騰飛起來,沒有事實,你們的‘理論’就是枉費心機”。要形成概念,首先應該使學生獲得生動具體的有關概念的感性認識,然后對感性材料進行思維加工,使學生對概念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因此,可以從如下兩方面進行形成概念的教學。
1.創設認識感性材料的環境
(1)運用實驗
運用實驗展示有關的物理現象和過程,不但較之學生在生活中所感受的要深刻和典型,而且創設的情境愈新穎生動就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思考,使學生的情緒變為學習的動力。
例如,學習“大氣壓”的概念,如果只簡單地演示紙片蓋水杯的實驗,就無什么懸念,我是創設了這樣的一個情景的:先將一個剝去外殼的熟雞蛋,置于較蛋稍小的玻璃瓶口上, 雞蛋停在瓶口上不動,然后拿去雞蛋,將酒精棉花點燃后投入瓶內,燃燒片刻,再將那只蛋置于瓶口上,他們驚奇地看到雞蛋慢慢被瓶子“吞入”,最后落入瓶中。面對這種出乎意料的現象,立即引起了學生們的興趣與好奇。在此基礎上,自然就引出“大氣壓”這一概念。又如學習“摩擦起電”這一節課時,我事先準備了兩根橡膠棒,一根是帶了電,另一根不帶電,我先用帶電的一根橡膠棒去靠近一個同學的頭發,大家看見頭發馬上被吸引起來,然后我用另一根不帶電的橡膠棒也去靠近該同學的頭發,于是大家就發現了兩種不同的現象,然后我又將那根不帶電的橡膠棒和毛皮摩擦使之也帶上電再去靠近該同學的頭發,大家自然就總結出剛才出現兩種不同現象的原因,這時我順勢推出“摩擦起電”這一概念,學生對“摩擦起電”這一概念的印象就非常深刻。
(2)利用學生積累的生活經驗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過許多物理現象和應用物理知識的事例,如果能恰當地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也能創設良好的物理來引入概念。例如學習“力”的概念時,可以從兩方面舉例,一是從人力——手推車、拉鋸、提水捅,腳踢毯子等人體肌肉緊張的感覺中獲得對力的初步認識;二是從物力——推土機推土,拖拉機拉犁,起重機吊起貨物等事例,激發學生想象,達到擴展力的概念的目的。
2.進行思維加工,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物理概念是對物理現象、過程等感性材料進行科學抽象的產物。所以,若只向學生提供形成概念的感性材料,而沒有讓學生同時參與思考分析,學生是不可能把表面聯系和內在聯系、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生活經驗和科學概念聯系起來的。所以還要引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綜合等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進而概括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形成初步的概念。例如,在剛才舉例的“大氣壓”的演示實驗中,雞蛋被瓶子“吞入”后,我問:“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然后再順次提出如下幾個問題:
①瓶內沒燃燒棉花時,瓶內和瓶外氣體有無不同?
②瓶內棉花燃燒片刻后,瓶內和瓶外氣體有無不同?
③不同在哪里?
問題提出后學生們在我適當的引導下,經過討論,對大氣壓的認識便自然地由現象上升到科學抽象的認識。
又如在學習“杠桿”的概念時,我是引導學生這樣分祈的:
①蹺蹺板:直的、硬棒、受力繞固定轉動
②抽水機柄:彎曲、硬捧、受力繞固定點轉動
③瓶蓋起子:彎曲、硬棒、受力繞固定點轉動
在此分析下,概括共同特征:硬棒受力繞固定點轉動,再用精練的文字歸納出“杠桿”的概念。
二、通過運用掌握概念
當學生初步形成概念后,可說對概念由感性認識上升到初步的理性認識,但認識運動并不是就完結了,還需要回到實踐中去才能得到檢驗和發展,所以必須及時給他們提供運用概念的機會,讓他們將抽象的概念“返回”到具體的物理現實中去。
例1:在學習了”慣性”概念以后,提問學生:如果勻速前進的車廂里有一個人手拿一個蘋果豎直向上拋出,問最后會落到哪里?
例2:學過“電阻”的概念以后,問:通過導體的電流為1A時,測得它的電阻為2Ω,現在若讓導體通過的電流為2A,則其電阻為多大?
例3:學過“浮力”概念后,問:一塊石頭沉入水池底部,石頭有無受到浮力?
這樣,通過運用,學生在具體與抽象反復結合的過程中,對有關概念的理解就會不斷加深。
總而言之,我認為概念教學應具備由特殊認識到一般認識,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反復結合,相互作用的發展過程,才能使學生的認識不斷深化,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
(作者單位: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豐稔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