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生物教學中基礎課程和課題課程的研究性學習的設計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中生物;研究型學習;教學
推行的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教育部綱要明確指出,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就把研究性學習課程規定為重要的教學內容。研究性學習對于促進學生學習方法的改變,促進學生能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體驗科學研究過程和科學方法,形成科學探究能力,理解科學本質,形成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發展創新能力等都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一、高中生物教學研究性學習的理論基礎
蘇教版高中生物選修模塊的教材,包括選修共三冊?!镀胀ǜ咧猩镎n程標準(實驗)》指出,“選修模塊是為了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要而設計的”,其中“《選修1 生物技術實踐》模塊是重在培養學生設計實驗、動手操作、收集證據等科學探究的能力,適于繼續學習理工類專業或對實驗操作感興趣的學生學習;《選修2 生物科學與社會》模塊圍繞生物科學技術在工業、農業、醫療保健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應用,較全面地介紹了生物科技在社會中的應用,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生物科學技術在社會中的應用,適于繼續學習人文和社會科學類專業及直接就業的學生學習;《選修3 現代生物科技專題》模塊以專題形式介紹了現代生物科學技術一些重要領域的研究熱點、發展趨勢和應用前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科技意識,為進一步學習生物科學類專業奠定基礎”。以此作為理論基礎,我們設計了把理論基礎運用于研究性學習的方式中。按照課程標準編寫的三個模塊的教材,雖然具有不同的特點,但在呈現方式上,各個專題和課題都要遵循的原則是: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本專題所涉及的生物技術的價值,明白每個課題研究的意義,從而激發學生進行課題研究的興趣;其次重在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為學生自主探究留下較充分的空間,避免讓學生“照方抓藥”;再次,引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從這些原則來看,教材最適應的教學方式應是建構主義理論所倡導的研究性學習。
二、在基礎型課程的課堂教學中開展滲透型研究性學習
我們在基礎型課程教學中,發掘一些教學內容,有計劃的引導學生探究學習,讓學生有機會體驗研究學習的經歷。如在《植物生命活動調節》的教學中,教師把科學家發現生長素的過程分解成四個實驗階段,逐步引導學生展開思維,設計實驗,推演結果,最后得出植物的向光性與生長素的聯系。第一步是“關于引起植物向光生長物質的產生部位的實驗研究”,通過假設-實驗-結論的過程,得出“該物質由胚芽鞘尖端產生”的結論;以后逐步推出“植物的感光部位是尖端”,“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這種物質分布不均勻引起的”,再設計實驗來驗證這個結論。這些雖只是重復了科學家們已經做過的事情,但學生通過此過程中激發了進行科學探索的興趣,提高了發現問題、設計實驗解決問題和分析結果的能力,培養了展開科學研究的邏輯思維能力。
再如在《植物病蟲害和動物疾病的防治》的教學中,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指導學生的設計過程,可以讓學生對一般科學實驗研究中實驗原理、實驗方法、實驗材料、實驗步驟、實驗結果的觀察及分析等幾個關鍵環節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有利于他們今后的研究性學習。
在《動物生命活動調節》的教學中,我們采用了讓學生分組利用實驗法、文獻檢索法、網絡檢索法等多種方法對腎上腺素的作用、糖尿病、興奮劑等專題進行課前研究,然后在課堂上布置學生匯報,讓他們交流各自研究的過程、體會、結果,并相互作評價,豐富他們的研究性學習的經驗。
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我們引導學生追循科學家的科學發現、發明的步伐,體驗科學實驗研究,了解科學實驗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規律;根據教學內容設置情景和課題,指導學生設計他們力所能及的科學試驗;發掘教材,結合學生的興趣點和熱點,布置和指導學生開展相關的研究,交流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由于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已經考慮到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基礎,指導研究性學習過程:教師設疑、提示——學生解答、設計——學生交流、教師評價的遞進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使學生擺脫了單純的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況,大部分學生能達到預計的效果。
三、在研究型課程中的教學中開展課題型研究性學習
我們開設了《生物與環境-學生自主實驗》研究型課程,為課程設計了教學方案,方案包括:研究的主課題——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課程教學目標——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科學意識、創新能力、設計和操作實驗能力、合作精神;課程準備——實驗室的開放,師生共同準備實驗設備和實驗材料;課程教學過程包括教師概述科學研究和實驗的基本方法;學生考察環境;討論調查結果,選定研究課題;各小組相互交流、評議修改研究課題;各小組設計課題研究方案;師生共同作實驗研究的準備;小組成員協作進行課題實驗過程;各小組交流課題研究結果,完善研究;學生完成課題報告。我們在設計研究型課程的教學時,抓住生物科學知識與環境緊密相關性的特點,提出“生物與環境”這一個主題,讓學生通過自己的現有經驗和知識,在教師的指導下,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個課題進行探索研究學習。
參加研究型課程學習的學生,他們的能力水平雖然高低不一,但是在小組合作學習的條件下,他們在交流中共同得到提高,他們不同的潛能都能得到發揮。因此在綜合性的“生物與環境”的研究型課程教學中,學生都有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提高。有的學生看到秋天大量的落葉使環衛工人大傷腦筋,焚燒時又產生了環境污染,于是想到怎樣使城市綠地產生的枯枝落葉無害利用。他們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研究,用微生物處理枯枝落葉,在此基礎上寫出了科技論文《城市綠地枯枝落葉的處理和利用》等。
【參考文獻】
[1]李錦,高中生物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面臨的困難及對策,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6(3)
[2]樊向利,試論模型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作用,中學生物學,2007(7)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大岡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