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假字是中學文言文教學的重難點問題。分析通假字產生的原因,掌握其規律,學好通假字,有利于同學們閱讀文言文,理解課文內容。
【關鍵詞】文言文;通假字;同音相代
初中語文文言文篇目比較多,而且隨著年級上升難度也逐漸增大。文言文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承載體,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作為祖國文化和社會主義文明的接班人,我們一定要學好文言文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文化傳統,弘揚民族精神。隨著語言的不斷發展和變化,文言古今詞在讀音和用法上都不甚相同,發生了很大變化。通假字是初中文言文學習的重點、難點內容,學好通假字能夠更好的理解文言文詞義,掌握課文內容。但許多同學對通假字掌握不足,并把通假字、假借字和古今字等混淆。因此,在課堂教學時教師應該運用合適的方法,加強文言文通假字的教學。
一、認識通假字的作用
所謂通假字就是古人在寫文章,用到某個字或詞時,舍棄本字或詞不用,卻選擇一個相同或相近的字或詞來代替本字、詞的現象。本來要用的字我們稱之為本字,臨時用到的字我們稱之為通假字。雖然本字和通假字在讀音上相同,有些在字形上也非常相似,但是在意義上是絲毫不相干的。像實詞、虛詞一樣,通假字也是需要中學生切實掌握的重點。文言詞通假是比較復雜的現象,不是任意詞都可以通假,只有人們長期使用,被社會所接受的通假字才能流傳下來。其實,簡單地講,通假字也就是古文中的別字,經過人們長期的使用,約定俗成一些字可以被另一些字替代,才形成了我國文言文中所特有的通假字現象。例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河曲智叟亡以應”、“始一反焉”等中的“惠”、“亡”、“反”分別通“慧”、“無”、“返”,這里的“慧”、“無”、“返”就是本字,也就是作者本該運用的字,但作者卻在寫作時用了“惠”、“亡”、“反”來代替,這些就叫做通假字。這三對字在字音上相同或相近,以此來通假,也就約定俗成,代代相傳下來了。至于通假字產生的原因,有的是因為作者寫文章時,一時忘記了本字,而暫時用一個讀音相近的字來代替(亦或是筆誤造成),有的是在寫作或者傳抄的過程中,為了圖省事,用了一些較為簡單的字。例如,《傷仲永》“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中的“扳”通“攀”,大概就是以簡代繁的結果。認識通假字,熟悉古音通假現象對于閱讀古文是非常重要的,在教授文言文時,教師要向學生講明白通假字的本字和意義,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涵。
二、熟悉規律,掌握通假字
通假字現象雖然比較復雜,通假字數量也比較多,不易掌握,但還是有一定規律存在的。通假字基本上都是同音代替,即有些是用相同或者相近的字,有些是用形聲字的相同聲旁的字代替本字的。在通假字教學時,教師要向同學們講解清楚這些規律,方便同學們掌握通假字。
1.讀音相同或相近的通假字
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通假字在所有通假字中所占比例是最大的,也是最能體現通假字本身特點的一部分。這部分通假字有的讀音完全相同。例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的“惠”通“慧”,《魚我所欲也》中的“所識窮乏者得我與”的“得”通“德”等。當然也有些讀音相近的字詞,如《狼》中“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桃花源記》中“便要還家”中的“要”通“邀”,這些屬于聲母相同而讀音相近的情況;也有一些韻母相同讀音相近的字詞,比如《望岳》中“蕩胸生曾云”中“曾”通“曾”,《出師表》中“是以先帝簡拔之”中的“簡”通“揀”,“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中的“信”通“伸”。這些字詞因為在讀音上的相同或者相近很容易被作者拿來作為通假字使用,教師在教學時也要注意讓學生仔細的辨別和閱讀。
2.相同聲旁的通假字
通假字和形聲字有非常密切的關系,有些字詞就是根據各個字聲旁相同而通假使用的,比如《<論語>十則》中的“不知為不知”中的“知”通“智”,《傷仲永》中的“賢于材人遠矣”中的“材”通“才”,《木蘭詩》中的“火伴皆驚忙”中的“火”通“伙”,《送東陽馬生序》中的“四支僵勁不能動”中的“支”通“肢”等都是利用形聲字的聲旁與某個字的讀音相近通假的情況。當然我們所說的“同音相代”是從古音來講的,隨著語言的演變,有些通假字的讀音在現今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我們亦然把它們作為通假字。如《送東陽馬生序》中的“同舍生皆被綺繡”中的“被”通“披”,《孟子二章》中的“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中的“拂”通“弼”等字在古音中都是相近的,在進行文言文教學中要尤其注意這些字的讀音,讓同學們多讀多練。
三、學好通假字,應注意的事項
通假字簡單講就是同音相代的別字,這里的“同音”是從古音來講的,在現代漢語中可能已經發生了變化,是文言文中的一種特殊現象。通假字和平時所講的假借字是有區別和聯系的,雖然都是同音相代,但是假借字是本來沒有這個字,借用其它的字來代替,比如文言文常用語氣詞“耳”,本來是沒有這個語氣詞的,只好用“耳朵”之“耳”來代替,這就是假借字。另外通假字還要和古今字相區別,古今字是因為時間的前后而產生,與通假字的情況不同,這些情況在文言文教學時都要向同學們講解清楚。
總之,初中階段文言文的學習是語文學習的重點內容,通假字作為通讀課文,理解作者文意的必備知識是不容忽視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通假字的產生和作用,分析通假字的運用規律,做好課堂總結和相關練習,辨別通假字、假借字和古今字的區別及聯系,更好的掌握通假字。
【參考文獻】
[1]鄭劍平.中學文言文通假字與古今字分析[J].西昌師專學報,1998(2)
[2]王群.中學語文通假字分析[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5
(作者單位:江蘇省邳州市車輻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