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心理素質是學好英語的一個重要條件。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和發展學生心理素質的有效途徑之一。英語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情感和意志力;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和學業成績;也有助于學生正確的認識自我。教師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自覺地、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的理論與技巧,幫助學生提高課堂學習活動中的認知、情意和行動技能。
學生語言學習的能力與其心理素質密切相關,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是英語學習成功的關鍵。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不斷激發并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逐漸將興趣轉化為穩定的學習動機,使他們樹立自信心,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認識自己學習的優勢與不足,樂于與他人合作,養成和諧與健康向上的品格,為他們今后的成功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
一、提高教學藝術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對學習對象和學習活動積極追索的心理動力,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就能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從而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第一,要靈活新穎地揭示教學內容,把學生引入攀登英語學習的氛圍中來。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以濃厚的興趣融入教學活動。
第二,要以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實現知情的統一。我們要盡力使教學形象化、直觀化。實物、圖片、錄音、投影、VCD 及電腦等直觀教具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幫助學生理解并運用所學語言現象。教師的直觀活動更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感知語言材料。如教 laugh、smile、cry 或 happy、angry 時,教師可做出各種不同的表情表示新詞的意思。還可利用手勢、動作等形體語言以及畫簡筆畫等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以愉快、好奇的心境投入到學習中來。
第三,要千方百計地創設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強英語教學的活動性是培養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通過開展小組合作與競賽、編排游戲、角色表演、采訪匯報等活動,使他們在學中樂、樂中學,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增加對語言的感受,輕輕松松地習得語言。學生既能學語言知識,又能培養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使他們的心理素質也能得到提高。
第四,要精心組織教學活動,設計能引起學生興趣的語言交際場景。如:在教學“What do you like?”時,就可以設計在快餐店就餐和家里來了客人時的情景。在學習“How much is it?”時,可以布置“小商店”。在學習“What’s wrong?”這個交際用語時,可以設計病人在醫院看病的情景。在這些模擬的語言情景的交際活動中,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在學習與他人的合作和交往。這種學習活動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創造性,形成課堂教學的高潮。
在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中,教師不斷的引導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人,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在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學習愿望的驅使下,學生會忘卻羞澀,積極向上,努力合作,去爭取更高層次的成功。
二、提高教學藝術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以達到某種目標的心理內驅力,動機產生于需要。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結構、認識結構、情感結構,運用正確的心理策略,以學生為中心,環繞著學生的種種心理需要進行教學。
首先,要用愛心去貼近學生。教學活動的對象是有情有義的、活生生的學生,只有用自己百倍的愛心去關心、引導他們,才能拉近彼此的距離,使他們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培養其創新意識。
其次,要多激勵啟發學生。對許多學生來說,英語是一種新鮮事物,充滿新鮮感、好奇感,同時又有一種生疏感。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用堅定的信心去鼓勵、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中的畏難情緒,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樹立攀登英語學習的心理優勢。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困難,要耐心地進行引導、啟發和幫助。在教學中要及時地表揚和鼓勵他們,多一些“Go for it(試試看!)”,“Not bad(不錯!)”,“Very good(很好!)”之類的評價,給他們以成就感,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表現欲,切忌冷漠、諷刺或嚴厲批評。
三、充分利用教材,逐步提高學生心理素質
英語教材是英語學科進行心理健康輔導的載體,如果我們在教學中從學生心理素質的角度去加以引導,將會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和認同,逐步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
作為一個二十一世紀的教師,在教好文化知識的同時,要善于把握機會,在恰當的時候穿插心理健康教育,使我們的學生不但學習好、身體好,思想心理也都好,只有這樣,才無愧于“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稱號。
(作者單位: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區興隆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