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在中學生物教學中,一個恰當的導入,不僅可以激起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求知欲,更加能將學生帶入學習情境。為了讓“導入語”充分發揮應有功能,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情況和學習心理特點,緊扣教材內容,圍繞教學目標,以各種導入方式進行導入,以取得良好的課堂效果。
一、開門見山,直接導入
這是一種最簡單的導入方法,它是指上課伊始,教師以簡潔、明快的講述或設問開宗明義,直奔中心或主題,然后由課題生發開去,提出表明教學要求和突破教學難點的問題,觸發學生思維的靈感,引燃學生思考的火花,力求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使他們思維迅速定向,很快進入對中心問題的探求。采用這種方法,關鍵在于吃透教材圍繞課題提出一系列問題,因此要求教師精心設計、認真組織、善于引導。
例如,在講授“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一節時,筆者作了如下引入:我們已經知道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在元素組成上具有統一性,那么,生物體內的元素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呢?按照所存在的形式可以分為哪幾類呢?這些類型分別具有什么樣的特點呢?通過這幾個具有遞進性的問題干凈利落地直接入題,也引起了學生的思考。
二、以舊拓新,承前啟后
這是一種最常見的導入方法,其形式主要是提問、練習、比較等。知識是連貫的、系統的,新的知識是在舊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運用已學知識是恢復已有條件反射,鞏固舊的聯系,使舊知識不斷得到鞏固、保持,進而獲得新知識的有效方法。所以,這種方法主要是根據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利用新舊知識的聯結點,以舊帶新或溫故知新,達到自然過渡的目的。在課前設計時,既要能夠通過有針對性的復習為學習新知作好鋪墊,又要能夠在復習的過程中通過各種巧妙的方式設置難點和疑問,激發認知矛盾,創造傳授新知的契機。
例如,在講授“遺傳信息的傳遞和表達——翻譯”這節內容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導入:先要求學生寫出一條已知DNA單鏈的互補鏈及相應的mRNA鏈,然后提出問題:DNA借助于mRNA來控制蛋白質的合成,但是由核苷酸組成的mRNA是在細胞核內完成的,而由氨基酸構成的蛋白質是在核糖體上合成的.兩者之間怎樣才能實現遺傳信息的表達呢?這樣,既復習了關鍵知識點“堿基互補配對”,又通過設問引起了學生的思考,自然進入課題。
三、設置疑問,層層遞進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而“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而中學生在認知結構上雖然已具有一定的知識、經驗和初步的感知、思維能力,但周圍的許多事物對他們來說仍然是陌生的、新奇的。在教學中如果能精心構思、巧布懸念,往往可以在巧妙提出學習任務的同時創造出探求知識的良好情境,造成學生心理上的焦慮、渴望和興奮,進而促使學生進入深思、窮究的狀態。所以,這也是有效導入新課的方法,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須注意,懸念的設置要從學生出發,恰當適度,要能使學生暫時處于困惑狀態,出現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不懸,會使學生一眼望穿,難以引發興趣;太懸,會使學生無從下手,挫傷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導入“光合作用”一節時,可先出示范·海耳蒙特實驗裝置圖,然后介紹該實驗,著重說明實驗前后整個裝置的重量變化,最后提問:柳樹增加的重量大大超過土壤減少的重量,這說明什么?只有土壤、水使柳樹增重嗎?水等物質又是通過什么過程使柳樹增重呢?或者課前準備好帶五角星等圖案的幾張葉片,上課時先出示葉片,然后介紹實驗方法,最后提問:葉片上為什么會留下這些圖案昵?從而進入課題。再例如在講解“遺傳的物質基礎”時,可以這樣設疑:“為什么父母和子女有相似之處?”“父母傳給子女的是什么物質?”“這種物質有什么特點呢?”等等,這樣可以使學生帶著疑問專心學習。
四、巧設實驗,活躍思維
生命科學是一門強調實驗、強調實踐的學科,有些內容比較抽象,又缺乏有效的模型等教具,憑學生現有的認知結構、思維能力無法直接加以理解。此時,采用實驗來導入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法。因為實踐出真知。上課伊始,教師巧設實驗,通過教師演示或學生白己操作,使學生在動眼、動手、動腦、動口等實踐活動中引發興趣、活躍思維,自覺地去分析問題、歸納總結,加深對這些問題的認識。采用這種方法關鍵在于兩點:(1)實驗設計要巧妙、新穎、有針對性、有趣味性。(2)教師要抓住學生迫切的解惑心理,擅于根據實驗中出現的現象和結果來提問和啟發,以促使學生去思考和探究。
例如,在“人體的呼吸”這一節教學中筆者作了如下導入:出示預先準備好的兩只內裝等量的澄清石灰水燒杯,然后請兩個學生上來,一個利用洗耳球不斷地往其中一只燒杯內充入空氣,另一個學生利用吸管不斷地往另一只燒杯內吹氣,同時要求其他學生觀察兩只燒杯內的變化。隨著實驗的不斷進行,學生都發現兩只燒杯內出現了不同的變化并能作出準確描述。此時,教師設問:什么物質能使澄清石灰水變得渾濁?兩個燒杯內的渾濁程度不同又說明了什么?為什么人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呢?這可以通過學習有關人體呼吸的基本知識得到答案。
當然,課堂導入的方式多種多樣,正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但不管什么樣的導入方法都異曲同工,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學生的心智,讓學生主動地去獲取新知。要想進行有效的課堂導入,教師還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擴大知識面,提高自身水平,只有這樣,在課堂導入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從而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江蘇省大豐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