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本與世界上其他民族相同,很早就有了口頭語言,我們稱之為“大和言葉(やまとことば)”。但是就日本的文字而言,它卻是在中國的文字傳入日本之后才逐漸產生的。在日本文字形成之前,漢字一直是日本使用的主要記錄文字, 用的是當時的漢字發音。甚至日本最早的國史如《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也是用漢文寫成的。盡管如此, 漢字在日本的使用對于日本的文字來說仍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漢字的傳入意味著日本與中華文明結下了不解之緣。
【關鍵詞】漢字;日本;傳入;影響
一、漢字傳入日本
關于漢字何時并以何種方式傳入日本的問題,通常的說法是:日本最初的漢字是從秦漢時期由中國大陸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日本考古學界于上世紀50年代在日本九州南部的種子島發現一批陪葬物,其中有一片寫著“漢隸”兩個漢字的“貝札”。這批陪葬物被推定為約公元前三世紀時入土。由此而論,漢字早在中國的戰國后期便已經進入日本。漢語中的“秦”,在日語中讀作“はた(hata)”,意思為織布人。中國秦代時已經有養蠶織絹的技術。據此推測:當時中國已經有人進入日本,以養蠶織絹為生。所以“秦”字遂有“hata” 的訓讀。據此還可推測,當初這些秦朝時代的中國人進人日本時帶去其他漢字也是極有可能的事。據說, 日語中的一些讀音為“hata”的姓氏或地名, 諸如羽田、蟠多、波多等, 其原初都是從秦氏子孫繁衍而來或與之有關。
漢字最初頻繁進入日本并得以廣泛流傳的時期是大約始于公元一世紀前后。有關資料表明,在日本長崎、福岡、宮崎、京都等地的出土文物中,都發現了東漢王莽時期的貨幣。
與此相關的最著名的文物是1784年在日本九州福岡縣志賀島出土的的一枚金質印璽,其上刻有“漢倭奴國王”漢字。關于這枚金印,《后漢書》中“東夷傳”中有記載: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這段文字中提到的光武帝賜予當時的倭奴國使臣印璽,供奉來自“倭國之極南界”,其方位與福岡縣的地理位置相合。因此,日本學術界一般認為該金印為漢光武帝于“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所賜。不過此時傳入日本的漢字還十分零散,日本人還不知道漢字為何物,其用途如何,他們尚未把漢字作為文字使用,而只是作為一種象征神圣或權威之物加以崇拜。這一時期的日本工匠在仿造中國的銅鏡的時候常常把原鏡中的漢字搞錯或前后顛倒。
晉朝陳壽所著的《三國志·魏書·倭人傳》中用了約兩千字的篇幅介紹了三國時代倭國的情況。據記載,公元238年,卑彌呼派遣使者難升米朝見魏帝曹睿。魏帝賜予卑彌呼以刻有“親魏倭王”的紫綬金印一枚,包括銅鏡百枚在內的禮物若干。倭人傳中曾提到邪馬臺國女王卑彌呼向魏明帝上表致謝。當時倭人沒有文字,因而可知表文是用漢文字寫的。
此外,被認為是日本最早官修史書的《日本書紀》記載了應神天皇16年時,由中國名叫王仁的博士從百濟進入日本并傳入漢籍之事。應神天皇十五年秋八月壬戌朔丁卯, 百濟王遣阿直咬人名, 貢良馬二匹。阿直峽亦能讀經典。即太子蕪道稚郎子師焉。于是,天皇問阿直咬曰:“如勝汝博士亦有那。”對曰:“有王仁者, 是秀也。乃征王仁也。” “十六年春二月,王仁來之。則太子蕪道稚郎子師之。習諸經典于王仁, 莫不通達。所謂王仁者,是書首等之始祖也。”
阿直岐是百濟王遣往倭國的遣使者,是一位“能讀經典”者, 而他推薦的經典“ 莫不通達”者叫作王仁。據史籍推測,王仁很可能是中國大陸本土的知識人。王仁進入日本的時間是應神天皇16年,即公元285年,該年中國處于晉代,晉武帝司馬炎統治時期太康6年。日本另一本古籍《古事記》中也有相關記載,其中還具體言及王仁進入日本時帶去了《論語》十卷、《千字文》一卷等漢籍。該書中,王仁的名字發音標為“和邇吉(waniki)”。王仁的身份“博士”,在漢代為執掌圖書典籍和負責經學傳授之官職, 進人日本后又帶入重要漢籍, 并且其所教對象又是應神天皇的王子,日本史書以他為漢字的最初傳入者, 是在比較正統的意義上而言。
二、漢字的傳入對早期日本文化的影響
《古事記》和《日本書紀》里記述, 日本人對于漢字及以漢字為代表的中華文明表現出巨大的熱情。大約3世紀末至4世紀初開始, 日本上層掀起了學習漢語和中華文明的熱潮。根據上面所述各項史實可知, 中國的漢字早在戰國時代就已經進入日本, 經過秦代而迄至東漢時期, 伴隨著中國經濟文化對日本的輻射, 中國的貨幣在日本各地廣泛流傳,中國的典籍也被日本皇室引進, 漢字由此而滲入到下至日本基層經濟、上迄日本最高層文化的各領域。日本歷史上也由此結束了不知文字為何物的時代。
從公元三世紀到七世紀后半葉, 隨著中日交往的不斷擴大,漢字文獻越來越多地進人日本, 日本人逐漸地認識到漢字的用途,知道它記述了很多從來不曾知道的新鮮有趣且非常有用的東西, 如關于如何治理國家的思想理論、法律制度, 關于生產的技術, 關于宗教信仰等等, 從而日本人對漢字、漢文的理解也進一步加深并激起了日本人強烈的學習欲望。
日本和中國的交往擴大,日本國內的發展也產生了使用文字的需要。統治階級中的一部分日本人掌握了漢字和漢文, 不僅會寫文章而且會寫漢詩。會讀漢文、會寫漢詩成了當時有教養的象征。日本人向中國學習的熱情經久不衰, 到后來還發展為國家行為,漢字的傳入意味著日本與中華文明結下了不解之緣, 從此漢字、漢文在日本的使用日益廣泛。在這些需求的推動之下,日本歷史上出現了第一批文字材料。在日本文字形成之前,漢字一直是日本使用的主要記錄文字, 用的是當時的漢字發音。甚至日本最早的國史如《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也是用漢文寫成的,句子結構也是利用當時的漢語語法。例如圣德太子在公元604年發表的《十七條憲法》就是純漢語式文章.該憲法第一條是:一曰,以和為貴, 無件為宗, 人皆有黨, 亦少違者。是以或不順君父, 乍違于鄰里。然上和下睦諧于論事,則事理自通。何事不成?
可見,漢字在日本的使用給日本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為日本人創造現在的日文提供了客觀條件,標志著日本正走進文明的大門。
注釋:
①《日本語本科大事典》“日本語の表記の歴史”部分,大修館書店,1988年。
②貝札:貝制片狀物,陪葬或祈祝時用。
③《日本考古論集》之《日本と大陸の古文化》,吉川弘文館,1987年,137頁。
④《日本考古論集》之《日本と大陸の古文化》,吉川弘文館,1987年,137頁。
⑤難升米:人名,倭國大夫。景初二年六月,受女王卑彌呼之命,與都市牛利(倭國次使)出使魏國,被魏國拜為率善中郎將。
⑥《日本書紀》:日本留傳至今最早之正史,六國史之首,原名《日本紀》,于公元720年(養老4年)完成。記述神代乃至持統天皇時代的歷史。全三十卷,采用漢文·編年體寫成。
⑦百濟:百濟國(前18年-660年)又稱南扶余,是古代扶余人南下在朝鮮半島西南部原馬韓地區建立起來的國家。
⑧《日本書紀》“應神天皇”節《日本古典文學大系》,巖波書店,1971年第五版。
⑨《日本書紀》“應神天皇”節《日本古典文學大系》,巖波書店,1971年第五版。
【參考文獻】
[1] 《日本古典文學大系》.[M].日本:巖波書店.1971年第五版
[2] 林史典.日本之漢字[A].日本:巖波講座[C].日本:巖波書店.1977年
[4] 《日本考古論集》.[M].日本:吉川弘文館.1987年
[5] 《日本語本科大事典》.[M].日本:大修館書店.1988年
[7] 平淑美.淺論漢字對日本文字和詞匯的影響[J].江蘇外語教學研究.1994年.第1期
[8] 劉宗和等.日語與日本文化[M].中國: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9] 孫月玲.漢字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探微[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6月
[10] 陸曉光.漢字的傳入與日本文字之起源與形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7月
(作者單位:河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