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是通過從大量史實和史料揭示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及其規律的一門課程。歷史教學中,充滿著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具有知識教育與思想教育一致性的特點,傳授歷史知識與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交織在一起的。歷史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具體進行的途徑和方法主要是:
一、從師入手,使學生從生動具體的愛國主義的材料中,理解和獲得正確的概括和結論
現行高中歷史教科書文字不多,它簡練、概括,而且分成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三部分,內容分散。作為一名高中歷史教師,應該吃透新課程的標準和《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的精神,充分挖掘教材信息,采取多種形式,堅持不懈且有的放矢地對高中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如果只按教科書的材料進行敘述,往往會枯燥無味而缺乏感染力,雖能獲得一些表面上的認識,但學生會因為未引起學習興趣,而難以激起感情上的波瀾,即使獲得一點認識也難以深化到感情之中。作為一名高中歷史教師,應該吃透新課程的標準和《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的精神,充分挖掘教材信息,采取多種形式,堅持不懈且有的放矢地對高中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教師需要在敘述重大歷史事件發展過程中,生動具體地講述重要情節,要注意鋪開場面,有聲有色地描述愛國者的形象和活動,淋漓盡致地揭露民族敗類的賣國罪行;在再現歷史真實形象地同時,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予以分析,找出歷史現象、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因果關系,從而引出正確的概念和結論,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情操的熏陶和潛移默化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例如,在講甲午黃海大戰中鄧世昌與士兵同沉大海的壯舉時,有意識地引發學生思考,使學生在展開思維中受到啟迪,并從樸素的感情上的激動升華到理性高度,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在教學中注意教育手段多樣化,多運用多媒體教學,增強感染力。
二、運用比較和對比的方法講述歷史
歷史現象既是千差萬別的,又有著多方面的聯系,因而在歷史教學中從不同角度使學生在真善美假丑惡的比較和對比中,分析歷史現象,最有利于他們鑒別歷史上的是非善惡與忠奸對錯,借以揭示事物的本質,深化愛國主義的情感。如進行古今比較,使學生通過歷史發展的過程和成就,尊重歷史,珍愛現在,面向未來;進行中外比較,體現中國在世界歷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學習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和生產管理經驗,“以洋為中用和面向世界”,增強學生的民族責任感;進行正反對比,使學生明辨是非,判斷美丑,揚善戒惡,如揭發反面人物的賣國罪行,突出人民群眾和愛國者的形象,從而激發學生愛國情感。
三、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
在歷史教學中,必須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觀,全面評述歷史和歷史人物,作為思想性與科學性的統一,培養學生理性的判斷和思考歷史的能力。如歷史上的愛國主義常是與忠君思想相聯系的,這是因為當時的君主是站在建立于祖國土地和被壓迫階級的國家代表的位置上,有著祖國、國家、君主三者混為一體,皇權與國家緊密相連的特點,因而是作為國家與祖國的象征出現的,在反抗外來侵略和民族壓迫時,一般地表現在對本族、本朝君主的愛戴與對舊朝舊君的忠誠上。如岳飛的抗金、文天祥的抗元、戚繼光的抗倭,就連義和團的揭帖中也有“我皇即日復柄,義和團是忠臣”的話語;又如歷史上的社會改良也是與愛國相聯系的,在中國歷朝歷代都不乏有識之士為了改善政治,提出變法革新的政治主張和措施,像商鞅、王安石的變法,魏征的犯顏直諫,海瑞的剛正不阿為民請命,對人民對祖國多少都是有益處的。此外,在一定歷史階段和一定限度內前后表現不同的歷史人物都必須科學對待、具體分析,尤其是處在錯綜復雜、充滿矛盾的中國現代史上,這一問題格外突出。像康有為從改良走向保皇,進而反對革命,“保皇”和“反對革命”是逆潮流而動的表現,而反對清朝頑固勢力,想通過改良在中國搞資本主義則是進步的、愛國的。章太炎更為典型,始而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最負盛名的先進思想家,因“蘇報案”被捕的主要革命家之一,辛亥革命后錯誤提出“革命攻成,革命黨消”的口號,以后又提倡復古,北伐革命戰爭時期與當時的官僚政客發表過反共反蘇的通電和宣言,而在“九·一八”事變后又積極支持包括共產黨領導的一切抗日活動。魯迅先生對他畢生作了恰如其分的評價是“這也不過百圭之玷,并非晚節不終”。還有像楊度這樣由擁袁稱帝到晚年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由黑暗走向光明的典型人物,都是應予肯定的。
四、運用鄉土歷史材料,喚起學生愛國主義情感,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思想
人們對祖國的感情不是純粹抽象的東西,很難設想,一個不熱愛自己家鄉的人會熱愛自己的祖國。因此結合教材的有關部分,講述當地的歷史沿革、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文物古跡,以及當地的風土人情、文化傳統等等,并將這些與祖國的歷史緊密聯系起來,會有利于學生通過了解自己所在地域歷史的情況,培養熱愛家鄉的特殊感情,進一步激起對祖國的熱愛。如講安徽的歷史,可以說清建省及簡稱“皖”的由來,安徽燦爛的文化(在繁昌縣人字洞發現距今約250萬年前人類活動遺址,桐城派和乾嘉學派,黃梅戲)等等,激發學生的對家鄉的感情。
總之,在高中的歷史教學中,必須堅持不懈地貫徹愛國主義教育,將愛國主義教育與歷史教學形成水乳交融的局面,激發高中生形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作者單位:安徽省馬鞍山市石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