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的課程理念認為:教師講得越多,學生得到的越多,因此課堂上教師是竭力講深、挖透,將整理好的語文知識呈現給學生;學生則是被動吸收、機械記憶、反復練習、強化儲存。但是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對廣大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具體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應該把握新理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中自覺運用新課標、新理念、新思路、新教法于課堂中。這就需要教師做到四個“轉變”。
【關鍵詞】語文教學;實施與深化;轉變
與傳統的課程理念不同,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對廣大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具體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應該把握新理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中自覺運用新課標、新理念、新思路、新教法于課堂中。這就需要教師做到四個“轉變”。
一、轉變教師角色,適應全新的中學語文教學
教師是實施課程改革的關鍵。新課程改革需要新型教師。新型教師不再是“百科全書式學者”、“學富五車”式的知識型教師,也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學生發展的合作者、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
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教師首先是個合作者。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課程的課堂上,師生之間的合作是極為重要的。這要求教師要走下講臺,成為學生的合作者。教師不僅是身體要走下來,更重要的是心靈也要走下來,全身心地融入到學生中間去,以心靈感受心靈,以感情贏得感情。陶行知先生說得好:“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就是說教師要盡量使自己具備學生的心靈,走進他們的情感世界,從學生的知識水平、思維角度、文化積累等方面體驗和把握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設計教學過程,與學生一起交流,與學生一起活動,與學生共同營造有利于個性發展的課堂氛圍。
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教師還要成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關注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每一件“小事”。既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與方法運用中的行為,還要關注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表現。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新課程的目的:促進學生個性的張揚。因此,教師要重視營造民主的學習氛圍,做學生個性張揚的促進者,讓每個學生在民主的氛圍中都得到尊重,都有表達的權利,積極進取,進而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總之,教師轉變角色應以學生為中心,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更好地適應全新的語文教學。
二、轉變教學觀,搭建學生展翅的舞臺
新課程強調學生個性的發展。因此,新課程的教學應根據學生的個性發展、自身的需要、特長以及獨特的認知方式和學習方式進行施教。教師要徹底改變以往“一刀切”、“整齊劃一”等傳統的教學觀念,牢固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觀念,為學生的現在和將來奠定堅實基礎。
轉變教學觀,首先是教學思想上的轉變。在新課程教學中,要摒棄以往單純的知識傳授的思想,重在培養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學生在獲得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語文教師在施教過程中,在努力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只有準確把握《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的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才能保證教師在教學行為上體現新課程改革的精神。
三、轉變課程觀,實現課程與教學的整合
“課程是學校教育中為所有學生提供的和重建的人類知識和經驗的總和。”課程不只是“文本課程”——教學計劃、教材、教參等文本,更是“體驗課程”——教師與學生切實體驗到、感受到、領悟到、思考到的課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和學生并不是外在于課程的,而是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課程的主體,是課程的創造者,他們共同參與了課程的開發與創造。教學不只是課程傳遞和執行的過程,更是課程創造與開發的過程。這樣,教學與課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地融為一體,實現課程與教學的整合。
值得注意的是,新課程理念下,教材只是課程的一部分。教材是語文教學的一種載體,是學生學習的材料。這只是“一杯水”,還有大量可讀的“江河湖海”。如果不能理解新的大課程觀,也就割斷了“一杯水”和“江河湖海”的密切關聯。葉圣陶先生在幾十年前就曾指出:“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教師在教學中不能把自己束縛在教科書中,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用教科書去教,要體現大課程觀,而不是去教教科書,變“教科書是學生的世界”為“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
四、轉變學生觀,還給學生自由暢想的天空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與核心理念。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要用發展的觀點認識學生。提倡用積極樂觀的眼光和態度來估計學生的天性,堅信每個學生都是可以塑造的;同時應認識到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教育活動就是要依據和順應這些規律和特點。每位學生都有巨大的發展潛能,要注重對這些潛能的開發。學生正處在發展過程中,是正在走向成熟而尚未真正成熟的人,應理解學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幫助他們不斷修正錯誤,促其發展。這要求教師要關心每一位學生,使“好學生”、“中等學生”和所謂的“學困生”、“后進學生”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得到新的提高。
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所有教育活動都要從學生的主體地位出發,相信學生內在的主體能力。教師不可能代替學生讀書、感知、思考、做事。因此,教師教學的重點應轉向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感知、學會思考、學會做事。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思考、做事的規律與方法。“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需被點燃的火把”,教師的責任就是點燃火把,讓它燃燒。教師不應是學生思維的保姆,而要讓知識成為學生勤于思考的果實,授人以漁,帶著學生走向知識。
總之,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集思廣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用全新的角色、全新的理念、嶄新的教法與學生的智慧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只有這樣,才能共建語文學習的廣闊舞臺,讓全新的語文教學植根于課堂教學,讓語文的教與學綻放出新的亮點!
(作者單位:江蘇省口岸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