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是一個人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人全面發展的核心要素,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建構不僅關系到自身的成才進步,也關系到社會的穩定與發展。以人為本、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建構和諧健全的人格成為社會發展和教育活動的根本價值取向。
高中思想政治課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觀點教育,以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常識為基本內容,引導學生緊密結合與自己息息相關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經歷探究學習和社會實踐的過程,領悟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切實提高參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逐步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終身發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質基礎。思想政治課的這些特殊教育功能,對青少年的人格發展產生直接的正面影響,成為塑造青少年和諧人格的主要教育渠道。
課堂是教師教書育人的主平臺,是學生成長過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場”, 是師生交往和互動、智慧生成的地方。高中思想政治課堂通過有效地創設教育情境從事教育活動,實現學生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全面提升和科學發展。要想達到學生人格的和諧,政治教師必須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支撐、以課堂教學為重點,實現傳統教育向新課程素質教育理念、策略、方法的轉變。
一、從教師獨語走向師生對話
傳統的政治課堂教學大多通過教師講解、講演、講述等方式將教學內容傳授給學生。這種一支粉筆一張嘴式的“獨語”是一種宗教式宣講,憑借軍事化紀律管理作支撐,要求學生洗耳恭聽做好筆記掌握知識而不注重學生內心的感受;沒有對話,聽不到不同的聲音。這種“獨語”僅僅把政治課堂看成了應試的工具,只教書不育人,漠視對學生人格的培養。
課堂教學應變單向教育為雙向交流。新課程視野下的師生對話則是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場,通過言談、傾聽、爭論等方式,使學生從狹隘走向廣闊的過程。學生在與教師的交往對話中,體驗到知識、自由、尊重、寬容與關愛,同時得到激勵、召喚、指導與建議,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健康的情感體驗;豐富多彩的交往不僅可以擴充認知領域,優化認知結構,增進相互理解,而且可以開闊胸懷、淡化沖突、凈化不良情緒。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強調的:“我們最重視師生接近,最重視以人教人。”“一校之中,人與人的隔閡完全打通,才算真正的精神交流,才算真正的人格教育。”所以,高中政治課堂必須從教師“獨語”走向師生對話、生生對話,面向社會、面向新生活和豐富多彩的個性生命。教師可以靈活運用說理疏導、情感陶冶、品德實踐、榜樣示范、論文交流等多種課堂教學方法,多一點人生點撥、多一點平等交流、多一點情感共鳴,以促進每一個學生和諧人格的獨特發展。
二、從文本理論走向新鮮生活
對未成年學生來說,高中政治課教材高頭講章多、喜聞樂見的話題相對少。高中生在政治課堂上,常像一個脫離現實的傀儡一樣,從事學習著高頭講章;而在另一個世界里,他通過某種違背教育的活動獲得心靈上的滿足。所以,學生的人格被分裂為兩個不相關的世界。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明確規定:“本課程要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建構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的課程模塊;”政治課的課堂不是遠離塵世的空中樓閣,一旦出現了與現實脫節,這塊領地就必然是“理論的沙礫堆砌的沙漠”。生活世界是鮮活的人文世界,是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未分化的整體世界,而不是理論的、邏輯的、分割的碎片。以生活世界為依托的政治課堂教學充分吸收生活世界的直觀性、本真性和體驗性,要求教師密切聯系生活實踐,恰當舉例、分析問題和解說,引導學生獲得知識建構人格。教材內容不等于教學內容,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容必須與時俱進,具有時代特征,反映瞬息萬變的社會生活,符合學生的年齡與心理特征。拿哲學教學來說,哲學是通向美好生活的向導,哲學教學決不能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充實和擴展與鮮活的生活、生命有關的哲學內容,可以是興旺的哲學家族、紛爭的哲學前沿、搗鬼的哲學悖論、風趣的哲學大師等。這就是創新地使用教材。教師在明確基本價值取向引導的基礎上,可以精選與生活與教材密切相關的案例、典故、觀點,使學生不僅僅獲得知識,還讓學生直面生活中的道德沖突。通過課堂預設的情景,呼喚學生的良知,鼓舞學生的斗志、矯正不良的言行。
三、從灌輸說教走向自主建構
在《詞源》中灌輸被解釋為“灌注輸送”,灌輸作為一種教育思想和方法,是在久遠的教育歷史中形成的,在科技理性橫行之下,教育的塑造人格價值逐漸失落,工具意識逐漸增強,教育時而成為社會政治工具,時而成為社會經濟工具,使學校成為社會人才和勞動力的生產機器,灌輸成為教育中固化人的心靈的一種高效率的手段。強制性的灌輸與素質教育的真諦是背道而馳的,是一種無視學生的主體性、多樣性、無視人的自由與尊嚴的教育。杜威有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雖然我們可以把馬引到水邊,卻不能迫使它飲水。”同時他的結論是:“任何主張將(道德)知識灌注在一無所有的心靈上的各種教育方法,都應該被揚棄。”人格是個人身心發展的體現和需要。馬克思說:“人都有‘自我實現’的沖動。”個人習得和諧人格,實質是個人向善的自然追求,也是社會所期望的個人的一種理想狀態。人格建構是強化和內化的統一,是個體心理結構“自組織”的過程。教師在教學形式、教學方法上注重創新,寓教于樂、寓教于境,引導學生自我完善。
四、從道德認知走向人格和諧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明確了“本課程具有德育課程的特有性質”, 新課程是在反思傳統思想政治課程(德育課程)基礎上重新建構一種新的德育課程觀。從課程目標上來看,它強調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統一,但作為一門德育課程,筆者以為,其目標的重點應是誘發學生的道德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能力,進而讓學生有效地實踐自己的道德生活。關于道德的知識普遍地見諸教材、試卷和課堂上。在日常的課堂上,教師一廂情愿、居高臨下地讓學生背誦道德規范、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權利義務知識,缺乏對心靈的愛戴與觸摸,使得道德的知識訓練與精神之間的分割,知識與性格之間的分離,教育所追求的完善人格目標在“知識中心主義”的支配下與個體發生了脫節。這種急功近利地把政治課看成智力訓練而漠視德性的情感、意志和行為,使未成年人出現了道德認知高、道德行為低的人格分裂、畸形。這樣的高中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問題青年”。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道德教育的成效不在于掌握了多少道德知識,而在于支撐其道德觀念的真摯情感,在于如何讓學生道德的知情意行和諧統一。政治教師應引導和教育青少年遵守道德底線和法紀,堅決不做壞人;同時不滿足于做凡人或庸人,做一個道德情操和信仰之上的人,有益于他人和社會的人,自我實現的人。
政治課堂需要營造一汪沐浴心靈的文化潭水,師生在平等、智慧、關愛的教育氛圍中,接受真善美的觸摸,用生動活潑的情感去正視世俗生活中的欲望和感覺,堅持弘揚主旋律與生活的多樣性有機結合,從生活中汲取智慧充盈政治課堂。雖然課堂教學有它的邊界和局限,兒童人格和諧的建構不可能在政治課堂上一勞永逸地解決,但這里確實格外需要智慧、策略與觀照。
(作者單位: 廣東省龍川縣田家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