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推進,高中美術鑒賞的重要性就更明顯了。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的現狀卻令人擔憂,與新課程的要求還存在著一定差距。本文主要針對如何優化高中美術鑒賞教學進行論述,希望能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高中美術;鑒賞;虛擬現實技術;專題學習
由于鑒賞課在高中應試教育中不受重視,它的存在沒有體現素質教育本質內涵。鑒賞課怎樣能引起學生的渴求動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積極深入思考;怎樣調動教師教學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觀念是當前美術教師急需做到的。下面,筆者就針對如何優化高中美術鑒賞教學展開論述。
一、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優化鑒賞教學
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過程中,很多作品我們只能直觀的感受它的存在,而對其具體的形象卻毫無所知,此時我們就可以運用虛擬現實技術來優化鑒賞教學,讓學生更直觀的感受到作品的存在。例如,在現代建筑的鑒賞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虛擬建筑軟件如Sketch UP等加強學生對建筑過程的認識,從而解決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內容,它可以使學生獲得較直接的感性認識,減少學生掌握抽象要領的困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同時,我們也可以通過構建虛擬建筑場景來讓學生身臨其境的體會建筑設計作品的優劣,從而發現設計中的缺陷和問題,達到優化建筑設計的目的。虛擬現實技術運用于現代建筑鑒賞教學中直觀性強,教學生動形象,有沉浸感和臨場感,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如建筑設計中對建筑物功能的劃分、建筑材料的認識、建筑光影效果的體現等,這部分內容我們就可以通過構建虛擬場景來向學生展示,加強學生對設計過程的理解和認識,從而讓學生對這些概念或術語有更進一步的感性認識,從而達到優化鑒賞教學的目的。
二、利用動手操作活動優化鑒賞教學
目前,高中美術鑒賞教學部分最缺乏的就是學生的動手操作。缺乏實踐的美術鑒賞只是形式上的鑒賞,而卻不能深入其里。例如,為了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專題學習。以筆者組織的“中國古典造型訓練,結合地域特色”這個專題為例,這個專題聯系主要結合中國建筑史理論和方法的學習。其一,首先選取課本中的古典建筑或者構件,先通過圖示分析歷史成因及美學構成原則,然后進行具體數據和組合方式的技術分析,最后依照數據完成縮放比例的實體模型。其二,對所在地區的傳統建筑和地域建筑進行實地調研和測繪,依照測繪進行分類和整理,根據實際可操作的情況,選取建筑單體或構件制作出模型。在這個過程中利用模型工具制作出實體模型或利用計算機建立起虛體模型均可。最后的成果可以加入個人的理解和創造,不一定要完全按照實例。在這個課題的訓練當中,著重學生的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動手能力。有能力的同學可以在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跳脫傳統建筑原型以新的建筑形式體現傳統建筑的構圖美和意境美。
三、利用學生合作探究優化鑒賞教學
合作探究是我們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之一,它可以通過同學們的分工合作共同達到對美術作品鑒賞的目的。例如,在學習完中國古代雕塑作品欣賞之后,可以組織學生通過視頻觀察袁世凱陵墓神道石像生(見右下圖)。然后共同討論袁世凱陵墓神道石像的作用,討論陵墓前放置雕塑的歷史。并與自己了解的陵墓雕塑做比較。在做完這一系列事情之后,要求學生上網搜尋國內有代表性的陵墓雕塑圖片,與袁世凱陵墓神道石像生比較。例如,霍去病墓的雕塑,唐太宗昭陵前的“昭陵六駿”,武則天母親順陵墓的“立獅”,中國佛教雕塑等。再上網搜尋國外有代表性的雕塑作品圖片,并與中國雕塑簡單比較。如古希臘雕塑,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近代雕塑,現代雕塑等。根據以上的調查、討論、收集,師生合作共同總結中、西方雕塑的不同特點。
1.西方雕塑的特點:西方古典雕塑以解剖學為造型基礎,注重外在的視覺真實。人體雕塑融理想與寫實于一體。并成為西方傳統雕塑不朽的典范。文藝復興的雕塑多是眾多身姿雄偉、意志堅強、道德高尚的巨人形象,實現了對人的積極肯定和熱情歌頌。西方現代雕塑創作手法殊異,藝術觀念翻新,表現出在新的社會條件下,藝術家的一種積極探索的精神。
2.中國雕塑的特點:中國雕塑與西方相比更具有寫意性、繪畫性和裝飾性。更注重以動勢和情態表現對象的內在神韻及旺盛的生命力。有些形體雖然也做夸張、變形的處理,但從不脫離具體形象的塑造。石雕作品常因材雕鑿,將圓雕、浮雕、線刻等手法融為一體,表現出較強的裝飾意趣。通過對比,讓學生的思路得以開拓,了解世界上多元文化并存現象,優化了鑒賞教學。
四、結語
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推進,高中美術鑒賞的重要性就更明顯了。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的現狀卻令人擔憂,與新課程的要求還存在著一定差距。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可以引起更多一線教師的重視,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優化高中美術鑒賞教學。
【參考文獻】
[1] 劉莉.關于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的體會[J].黑龍江科技信息, 2011,(02)
[2] 張偉英.美術教育與學生個性發展的思考[J].科技風, 2010,(19)
[3] 宋其俊.美術教育對學生人格精神的塑造[J].科技致富向導, 2011,(26)
(作者單位:陜西省榆林市神木縣神木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