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我們會發現思想品德課應以生活為基礎,著眼于學生的發展要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中,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讓理論邏輯與生活實際有機地結合。初中思想品德課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很明顯,需要戰斗在教學第一線的政治老師深入領會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抓住新課改的契機,讓思想品德課回歸學生生活,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真正成為思想品德課的主人。
一、了解生活,感知生活
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感受生活的美麗多姿,用自己的情感去體驗,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激發起內心的生活共鳴,這樣有利于學生拓寬知識視野,加深對課本理論的理解,增強其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進而為課堂內容的展開作好鋪墊,為課堂的進一步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在學習《珍惜受教育的權利,履行受教育的義務》時,我事先布置了一個預習題:了解一下你的祖輩、父輩的受教育狀況及其原因。讓學生從生活中身邊熟悉的人了解以前國家的教育狀況和他們的受教育情況,通過查閱文獻、上網搜索、個別訪談和實地考察等方式,感受到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國家為我們創造了越來越優越的受教育條件,內心產生一種強烈的要珍惜學習機會的欲望,從而珍惜受教育的權利,自覺履行受教育的義務。
二、創設情境,感悟生活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課堂教學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師對教材進行補充、延伸、拓展和重組,并注重教材與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聯系和融合,同時鼓勵學生對教材的質疑和超越,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以創設生活情景,體驗感悟為策略,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習經驗,要注意創設現實生活情境。愛因斯坦說過:“把學生熱情激發起來,那么學校所規定的課程就會當作一種禮物來接受。”在學習競爭的利與弊時,我根據本班班主任讓學生設立競爭對手和教學內容的實際情況,組織開展了《設立競爭對手的利與弊》的辯論賽,鼓勵每個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體驗大膽的發表自己的見解,從學生的辯詞中了解到通過學習同學都能夠正視激烈的競爭現實,大部分同學能認識到競爭的積極作用,我針對個別面對競爭有著較大心理壓力的同學,及時加以疏導,排解學生的不良情緒體驗。鼓勵他們放下思想包袱,積極的投入到學習競爭中去,在競爭中不斷提高自己。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通過小品、歌曲、詩歌、故事、漫畫、案例、角色扮演、游戲、演講賽、辯論賽等多種形式,創設豐富多彩的生活情景,讓學生成為感受、體驗生活的主人,使學生在不斷的感受體驗中輕松地理解知識、運用知識,讓學生感悟生活。
三、關注時事,接近生活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隨著初中生生活范圍的擴展和自我意識的覺醒,瞬息萬變的社會激發了學生獲取社會信息的強烈的求知欲。如果師生能合力把與教學實際相結合的時事要聞帶進課堂,那么,我們的課堂就會是鮮活的,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氣息的。教學的這種需要使我們必須及時整合教學內容,適時地為課堂注入新鮮的血液和新鮮內涵。在學習《我們的社會主義祖國》這一內容時,我通過圖片的形式展示了一些近期國家領導人出訪、參加國際性重要會議的場景,很自然的,我又讓學生談談能夠代表國家形象的重大事件。學生群情激昂,踴躍發言,有的同學談到了2008年5月汶川發生大地震時,溫家寶總理連夜趕往災區,查看災情,組織抗災搶險工作,學生們重現了許多動人的場面,紛紛表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全國上下緊緊團結在黨中央的周圍,社會主義中國的民族凝聚力空前高漲,為奪取這場抗震救災工作的勝利增強了信心。也有同學談到了對即將舉行的2008奧運會的無限期待,也有同學談到了實現中國載人航天飛行第一人——楊利偉的事跡,并對今年即將發射的“神舟七號”充滿了希望和期待。教學內容通過與時事緊密結合,增強了時代感,讓學生切身體會到了世界舞臺上的中國正日益強大,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內化了學生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學習的動力。
四、參與實踐,體驗生活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思想政治課要突出“課堂明理,課外導行”。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是政治課的活力,而活力就來源于實踐,所以要強調理論聯系生活、聯系實際,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才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關心生活,從實踐中獲得新知識、新信息。因此,我要求學生把課堂上明白以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延伸理論,到生活中實踐,充分激發學生實踐的熱情。例如,在學習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時,針對存在的環境問題,課堂上我要求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談我們中學生能為保護環境做些什么?引導學生提出了很多切實可行的措施,由班級團支部在全校范圍內發起了“創建優美校園的倡議”,在班級成立衛生督查隊,利用課間休息的時間撿廢紙。設計校園保護環境的公益廣告用語,如“小草與我同成長”,“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地球是人類共有的家園”等等。精心制作的手抄報一一張貼于走廊里,同學們以實際行動參與了保護環境的行動。
著名教育家戴爾·卡耐基曾說:“一兩重的參與重于一噸重的說教”。思想品德課教學以課堂為契機,以生活為依托,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引導學生自主地參與生活,在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的體驗和感悟,在體驗和感悟的基礎上運用所學知識參與實踐,體驗生活,使學生的認識和情感得到升華,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正是讓思想品德教學回歸生活的表現。
五、創新作業,融入生活
隨著新課程知識、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確立,教學評價機制和考試機制隨之發生變化,新課程標準非常明確地提出了在教學中一定要關注學生的生活,要聯系實際,使學生在生活中學,在學習中享受生活,對傳統的作業布置進行創新在所難免。在學完依法參與政治生活這一內容時,我精心設計了一個作業:針對太湖水藍藻爆發這一事件, 我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給有關部門提出建議,讓學生追根溯源,以小組為單位有針對性地向環保部門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議,避免了理論與生活相脫節,拉近了與所學知識的距離,把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擴展了知識技能,提升了生活經驗,學生真正成為了思品課的主人。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何讓思品課活起來,需要課堂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讓學生接觸生活,了解生活,體驗和融入生活,本著“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教學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學習中生活,在生活中學習,啟迪學生的思維,使思想品德課熠熠生輝,讓學生在真實、生動、思考、平凡、體驗中獲得知識,增長能力,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思品課堂的生機和活力,真正成為思品課的主人,煥發出思品課的真正魅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03年
[2]基礎教育司:《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3]周德藩等:《行知教育論著百篇》,中國和平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4]周小山等:《教師教學究竟靠什么-談新課程教學觀》,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年版
[5]鄺廣湛:《思想政治(品德)課教學模式》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6月第1版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東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