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好老師挺難,因為工作業績得通過個性素養迥異的學生反射出來。
隨著教齡的增加,剛開始做老師的那份新奇與激情在逐漸消褪。特別是遇見品學不理想的后進生時,付出往往得不到回報,甚至常常會有一種挫敗感,久而久之,做老師的那份自豪感和幸福感就會一點一點被剝蝕。
具體案例:
2010年8月在校領導的協調下,我從三中來到了岸頭中學支教。鄉下學生的文化知識和見識不如城里的學生,是由于父母文化水平的局限,教育觀念的偏差,外出打工等因素的影響,對孩子缺乏必要的激勵和引導,關注孩子學習的甚少,各方面發展是“自然狀態”——順其自然。學生雖天真淳樸,卻顯得有些木訥。學生思維緩慢,語言蒼白。開始每上一節課,盡管我做了充分的課前準備,并把師生互動的“版本”降了又降,但課堂教學“獨角戲”式的尷尬還是層出不窮。學生的精神面貌,常常使我找不到課堂上的靈動與歡快。
不僅學生的聽課狀態讓我心感不適,頓生壓抑,而且學生的學習習慣亦讓我匪夷所思。每次的家庭作業總有那么兩三個人不及時上交,特別是每到周一,總有八九個人以各種各樣的借口不做作業。作業錯誤的地方,即使老師講解過,要求訂正,還是置若罔聞。有幾個特別活躍的學生在課堂上總愛講話,做小動作影響別人聽課。有幾個后進的同學,要求背誦的基礎知識從不按時完成。即使我在辦公室額外抽時間給他們補習,盡管當時會了,可一到考試又一問三不知。從來沒有接觸過,語文還會有考二三十分的人,然而在支教的這段日子里我不但接觸到,而且更有甚者,現八(1)班一個叫許晨的同學居然考了全校倒數第一16分。期中考試,雖然三個平行班的平均成績只相差0.1分,我們班居第二,可是不及格的人數卻有10個,將近全班的四分之一(總共42人)。
久而久之,我害怕走進課堂,有一種無形的窒息感。至少,農家孩子特有的那份勤勞、樸實與淳厚,在眼前的這幫學生身上已找不到蹤影了。面對一些學生的放肆陋習——不寫作業,課堂搗亂,和老師頂嘴……,我開始怒其不爭,對學生的態度由剛開始和風細雨的交談變成了暴風驟雨的譴責。
然而,我的批評指責,不但沒有效果,而且他們自我放任的行為變得愈加變本加厲。怎么辦呢?
對政策略:
就在我手足無措之時,我從金壇教研室組織的中小學教師心理保健專題培訓中,找到了解燃眉之急的方法。
一個老師要想游刃有余地從事教育工作,最為根本的前提是要有健康的心態。要有一定的自我心理保健常識。在專題中,面對我目前出現的教學心理障礙問題,有三點讓我頗為受益:1.教師要增強自我保健的意識;2.職業態度的自我調節。比如教師的工作雖然平凡,卻關系著民族的未來與希望,關系著國家命運的盛衰;3.不合理信念的自我修正。特別是第三點“不合理的教學信念”這正是自己職業幸福感消褪的根源。通過培訓的學習,我發覺自己對學生的認識或定位不夠正確。比如當學生表現違反課堂紀律和學習懶散時,我總會給學生提出絕對化的要求,你“必須”“應該”怎么樣;當班上有四分之一的同學聽課狀態散漫時,我會大發雷霆,責怪學生學習風氣差勁。當學生語文方面表現特差時,我會責怪 學生一無是處,沒丁點閃光的地方。現在才明白,這些都是不合理的教學信念,長此以往,只會使師生之間彼此生疏,厭棄,惡化教學效果……。其實作為教師的我應該提升自身的修養,建立合理的學生觀,修正不合適的信念。學生是未成年人,是發展中的人,是錯誤和正確交替在一起的人。教師應寬容學生因不成熟而犯的錯誤。
接下來,我為工作定了一個方向,應該讓學生有一個遠大的志向,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內心的廣闊,學會用自己的能源照亮自己的內心世界,用自己的積極、樂觀、實干和豁達、好學去戰勝自己的消極、悲觀、空談、狹隘、厭學。于是,為了鍛煉學生的自信、膽量和口語表述能力,我特意讓他們按學號順序課前三分鐘講故事。利用課余時間,跟學生個別談心、交流,利用課堂拓展的邊角余料時間給他們講一些名人故事,給他們講述外面世界的精彩,使學生們感受到學習的重要性,在思想上樹立起遠大的學習目標,懂得讀書長本領用知識來改變命運是農家孩子的最佳出路。從他們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他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理解了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課堂上,當學生的回答出現錯誤時,我送給他一個“微笑”,雖然“微笑”只有幾秒鐘,但留下的回憶是美麗的。為了激勵學生勤奮學習,我自費獎勵在歷次語文默寫和考試中進步的同學。還記得那個叫李文浩的同學,語文基礎特別差,簡單的漢字都寫不正確,一首20字的五言絕句,在我辦公室背了一個小時才勉強會背。最近測驗得了56分,但比起之前的32分已經進步了很多,在給學生頒發進步獎時,我說:“李文浩雖然不是最優秀的學生,卻是我見過的最努力的一個。”講臺下頓時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也許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顆心感染另一顆心,天長日久學生們那張笑臉告訴我他們喜歡語文課,喜歡語文老師了,而我也覺得學生們變可愛了。因此,一個教師要取得成效,必須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才能為教學保駕護航。
(作者單位:江蘇省金壇市第三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