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勵學生敢于提出問題
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要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出來,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使學生處于一種寬松的學習環境當中。
[案例1] 在“橢圓”的教學中,在我引導學生分析離心率e= ■的變化對橢圓的扁平程度的影響時,一位學生提出:“a、b分別是橢圓的長半軸和短半軸的長,能否用它們的比值來刻畫橢圓的扁平程度呢?”此時我沒有急于將自己(即課本)的意志強加給學生,而是及時表揚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的發問,讓他們在以后的學習中慢慢去領悟。在學習了整個“圓錐曲線”后,我發現學生們不但自然接受了為什么要如此定義離心率,還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這個定義的意蘊。師生之間保持著民主、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才能消除學生在學習中、課堂上的緊張感、壓抑感和焦慮感,從而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展現個性。
二、創設問題情境促進學生學習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置于一定教學情境時,有利于激發學習需要。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這種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促進學生問題意識形成。
[案例2] 在不等式的復習課中我選了如下的題目:
已知a,b∈R+,且a+b=1,求證 (a+■)2+(b+■)2≥■。
我讓同學們觀察這個不等式的特征。有學生說它具有對稱輪換性;有學生說右邊的數值就是左邊的式子的最小值,只要a=b=■就可是得到左邊的最小值■。受到以上學生的啟發,一位學生提出:“如果將變量變為三個是否也具有類似的特征呢?”我借此機會鼓勵大家試試看。同學們得到如下結論:已知a,b,c∈R+,且a+b+c=1,則有
(1) (a+■)2+(b+■)2+(c+■)2≥■
(2) (a+■)+(b+■)+(c+■)≥■
不等式右邊的數是a=b=c=■代入得到的,學生的問題意識頓時調動起來了,紛紛編題驗證,至于題目的證明可留給學生課后完成。
實踐表明,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越是新穎,越具有強烈的對比度,越容易誘發學生的認知沖突,越容易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從而產生強烈的探索愿望。
三、拓展學生問題思維空間
學習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堅持真理、不迷信權威、敢于批判質疑、優化思維品質,讓學生在質疑、解疑過程中自主探索發現,拓展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科學精神。
[案例3] 在高三復習數列時我選了一道高考題:
設等比數列{an}的前n項和為Sn,且S3+S6=2S9,求數列的公比q。
略解:若q=1則由條件S3+S6=9a1,2S9=18a1,S3+S6≠2S9所以q≠1。
由條件得(2q3+1)(q3-1)=0,q≠1,故2q3+1=0,則q3=-■,所以q=-■。
此時學生就對標準答案提出異議,認為還應考慮公比為復數的情況。這位學生的質疑在班內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大家都認為他的看法是正確的。事實上高中數學研究數列的公比僅限于實數范圍,而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培養了問題的意識,克服了思維定勢,這不能不說是學生創新精神的一次展現。
創新的教學理念和學習方式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依照反饋信息及時地來調整自己的教學預設,適時地給學生營造一個展示才華的機會,鼓勵學生“異想天開”,保護學生的質疑精神。這樣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還能拓寬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閃現智慧的火花,產生創造的靈感,感受成功的體驗。
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思維能力的核心,向學生傳授知識的重要目標之一是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自主探索過程中,教師的任務是點撥、啟發和引導,學生通過各種不同形式的自主學習、探究活動,體驗數學發現和創造的歷程,提高問題解決能力,發展他們的創新意識。
[案例4] 課本中橢圓的第二定義是以例題的方式出現的。在課上有位學生提出為什么在題中會突然冒出l:x=■這條直線。如果教師單純告訴學生這條是準線,學生仍然是一知半解的。這是一個有較大拓展空間的問題,是發動學生參與的好題材。我引導學生回憶在用第一定義推導標準方程時,第一次平方后得到式子a2-cx=a■,啟發學生從式子的幾何意義出發進行自主探究。學生積極性高漲,躍躍欲試,通過分組討論,最后得出問題解決方法:將此式兩邊同除以c,再變形得■=■。而■-x是點M到l的距離,■是M到點F的距離(師:考慮到■-x>0,故■-x=|■-x|),它們之比也是離心率e=■,即第二定義中的數量比。這樣對例題中會有定直線l:x=■的出現不再感到突然,并為今后用圓錐曲線統一定義解題作好了鋪墊。
在數學課堂中,學生在進入“問題解決”情境后,圍繞“問題解決”進行自主探索式的學習,使其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獲取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這個過程更是學生經歷、體驗、感受數學發現的過程。因此,教師在課堂問題教學中應當采取啟發策略,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基礎上總結出規律或結論,促進學生認識的升華;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學,在自主探索中創新,從而促進他們個性的發展。
(作者單位:江西省尋烏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