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理新課程要求改變原有的課堂形態、轉化傳統教學方式的核心問題就是有效的師生互動。師生互動成為地理課堂教學的主旋律,成為地理課堂教學的一種應然狀態。
【關鍵詞】有效教學;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也就是說,新課程把教學過程定位為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師生和互動能形成師生之間的思維碰撞,能達成思想和智慧共識,能實現知識意義建構,能促進學生的個性張揚等。因此,地理新課程要求改變原有的課堂形態、轉化傳統的教學方式的核心問題就是有效的師生互動。師生互動成為地理課堂教學的主旋律,成為地理課堂教學的一種應然狀態。
有效的地理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應具有民主性、交流性、開放性、突發性等幾個方面的特征。
一、民主、平等是有效地理課堂師生互動的平臺
在以往的教學中,往往出現“一言堂””的現象,教師高高在上,滔滔不絕的講解著,而學生則索然無味的坐在教室中聽。這樣,課堂中的師生互動仍以教師“動”為主,教師“動”的時間遠遠多于學生“動”的時間,對學生“動”的關注也還停留在較低層面。為了實現真正意義的互動,教師必須從“師道尊嚴”的神壇上走下來,與學生之間建立起一個民主、平等的關系,才能有效的進行師生互動,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教師把自己看作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課堂教學管理中盡可能給學生自由和開放空間與老師交往;把學生看作有獨立人格和獨立思想的個體,容許學生在課堂中向老師質疑問難,容許學生有打破常規的觀念和思維方式,容許學生用自己認可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尋找答案,容許學生在課堂中放開手、放開嘴、放開思維,而不是“小手背背后”“小嘴閉閉緊”。這必須建立在民主、平等的課堂環境之中,打破課堂的安靜和沉寂,使課堂成為師生、生生之間你來我往的對話、討論,甚至爭論的話語交鋒的交往過程、成為老師和學生共同活動的場所。學生的主體性才會真正體現,教師才能真正發揮其在課堂中的組織、管理、引導功能。例如,在講授初一下學期世界地理時,學生對于世界上主要的國家如美國、日本等有一定的了解,可以采取不用舉手、不用點名、自動回答問題的形式,鼓勵學生發言,讓學生有話想說,有話說完,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二、積極參與、交流是有效的地理課堂師生互動的關鍵
在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互動中,我們常常聽到教師連珠炮似的提問,學生機械反應似的回答,這一問一答看似鬧忙,實際上,此為“物理運動”,而非“化學反應”,即缺乏教師對學生的深入啟發,也缺乏學生對教師問題的深入思考。例如,講《地圖》一課時,在黑板上畫了一幅坡陡谷深的地形圖,問學生:山高不高?水深不深?學生回答:山高水深。所有這些現象,反映出課堂的互動大多在淺層次上進行著,沒有思維的碰撞,沒有矛盾的激化,缺乏深度的啟發。師生之間沒有交流,沒有積極的參與其中,變得空洞、無味。地理源于生活,“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課程改革強調的重要理念。地理老師要多用心去挖掘生活中的地理,課堂教學中通過聯系社會生活,將地理學習與實際相結合,創設有價值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疑惑,從而學生就會發覺這些地理現象離我們很近,我們也能發現,積極的參與到問題探索中,進行師生交流或生生交流,去解決問題。例如,在講到氣旋時,可引用《三國演義》中火燒葫蘆峪的故事;講密度流的時,可引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利用直布羅陀海峽的密度流,德軍潛艇經常出入直布羅陀海峽襲擊盟軍的故事;講到流水的侵蝕和搬運作用,可引用清代學者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的尋找石獸的故事等。如此,使理論性強、抽象的地理知識在具體的情境中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出來,使本來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引人入勝,活躍了課堂氣氛,開拓了學生思維。
三、多樣、開放是有效地理課堂師生互動的保障
地理學科文理兼容,具有空間性、綜合性、實踐性強的特點。要讓整個地理課堂有效的完成教學,教師必須創設多樣的、開放的教學情境,如:辯論、知識競賽、科學實驗、野外考察、調查研究等,讓教師不局限于三尺講臺,而是走下講臺,綻放笑容,甚至走出課堂讓學生不局限于坐著聽,而是說起來,站起來,動起來,參與討論,動手實踐,進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如地球運動,一直是地理教學的難點,他要求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空間概念,才能很好的理解。教師在課上畫了一張地球公轉示意圖,對照圖就對著學生開始講授太陽直射點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等,學生當然一無所成。但是,把他變成一節實驗課,就不同了。準備好一個手電筒、一個地球儀就行。教師一邊演示講解,學生也在下面進行實驗,這樣,激發了學生的認知意識和求知欲,在過程中,自己動手了解了現象,并且一旦發現問題就向老師主動提出,師生之間相互交流,解決問題,學習中的難點迎刃而解。又如:講到“水資源”一節時,結合本地嚴重的水資源問題,使學生正確認識到水資源是寶貴,引導學生調查河流的水資源狀況,采訪長輩們,了解過去的水資源狀況,與現在對比,進而深入理解發展節水的重大意義,樹立節水意識。
四、突發、生成是有效地理課堂師生互動的催化劑
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瞬息萬變、不斷出現各種具有與課堂課程教學資源有關的事件和信息,在傳統教學中或在某些觀點中也許就是妨礙課堂教學的各種不利因素,教師一般非常惱火,輕則不予理睬,重則批評、譏諷、嚴肅處理,而沒有充分認識到這些所謂“偶發事件”、“課堂事件”,恰恰是教學活動中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它展示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學習的表現,教師只要抓住它,合理的利用,與學生互動,就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開發新的豐富的課程資源。更是培養學生主動性、探究性學習,激活學生思維的極佳時機。比如在講“溫室效應”,關于“溫帶耕作業發達地區將退化為草原”時,就有不少學生非常興奮的說:“那我們這兒變成草原多好,可以縱情地馳騁,還有藍天、白云。” “我們可以整天喝牛奶,吃牛肉了。”“可以躺在草地上,享受陽光和藍天,多舒服啊!”……我立即加以肯定,這確實是一種享受啊,好有詩意啊!然后話題一轉,如果真是如此,還會出現哪些你沒有考慮到的問題,比如吃飯、工作,學生之間開始分化為兩方:一方說可以大力發展畜牧業,吃牛羊肉、喝牛奶發展毛紡織業,制革業……另一方說吃牛羊肉、喝牛奶是好事,但由于中國人口眾多,是以吃米飯和面食為主的國家,牛羊肉夠吃嗎?還會有干旱問題、飲水問題、水產品問題、人口問題、沙塵暴、也沒有了游泳的樂趣了……學生經過激烈爭論,既活躍了他們的思想,拓展了思維,同時培養了他們綜合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得出了地理環境與人類社會是一個完整的整體的概念,人類要從整體上保護、利用、治理環境,發展生產。
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認為:“只有在師生積極的相互作用中,才能產生作為一個完整現象的教學過程。”課堂教學蘊含著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師生在溝通和交往中有效互動,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中獲得多方面的滿足,讓教師在勞動中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性的魅力,課堂才會真正煥發出生命的活力!看!在地理課堂上, 教師蹲下來了,學生站起來了; 教師走下講臺,學生走上講臺; 教師批評的話語少了,表揚的話語多了; 教師冷漠的表情少了,學生開心的笑容多了; 學生聽講的時間少了,交流討論的時間多了; 學生死記硬背的內容少了,聯系生活實際的內容多了。師生互動,成為了地理課堂教學的主旋律!
【參考文獻】
[1]《中學地理教學參考》 2009.11
[2]葉子,龐麗娟.師生互動的本質與特征[J].教育研究,2004
[3]王獻偉.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存在的問題及變革[J].教學與管理,2004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