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一個新的數學內容,涉及一個或幾個新的概念,對學生來說,確實是一個深、復雜、抽象、難的問題,深與淺、復雜與簡單、抽象與具體、難與易,本來問題就是互相矛盾、互相依賴、互相轉化的統一體。教師要讓學生學好基礎知識,必須先弄清每個概念,特別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就必須把握由淺到深、簡單到復雜、具體到抽象、易到難的知識認識規律,循循善誘、逐步引導、耐心啟發,才能讓學生真正掌握好每一個新的概念。
【關鍵詞】小學數學;概念;循循善誘;逐步引導;耐心啟發
切實抓好小學數學中的概念教學,讓學生樹立準確的、清晰的教學概念,幫助他們牢固掌握一些基本運算法則、公式和解題技巧是我們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任務之一。
教師對小學數學概念的教學,必須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的原則。教師對概念的講授,語言必須準確、精煉、生動、形象;方法必須是靈活多樣的。根據多年的經驗我的見解有如下幾點:
一、運用教具讓學生直觀、生動、形象地理解概念
數學教學上的一切概念都是通過人類實踐從客觀現實中總結出來的。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從實際出發,力求將新概念的形成和客觀現實聯系起來,使學生理解這些概念的實際意義。在幾何初步知識教學中,如果能使用合適的教具,就能使抽象的概念在具體、形象的教具演示下,成為容易理解的東西。例如1,教學長方體的側面積和表面積時,就可利用學生經常見的物品,如數學書、新華字典和粉筆盒等長方體教具進行教學,那么學生對長方體的表面、側面、體面等概念就容易理解了;例如2,教學圓柱體的側面積和表面積時,就可利用學生經常見的物品,如罐頭瓶、口杯、鉛筆、羽毛球、紙筒等圓柱體教具進行教學,那么學生對圓柱體的表面、側面、體面等概念就容易理解了;例如3,教學球體的側面積和表面積時,就可利用學生經常見的物品,如乒乓球、籃球、足球等球體教具進行教學,那么學生對球體的表面、側面、體面等概念就容易理解了。
二、運用自己已知概念,導出未知概念
數學知識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思維性,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非常緊密,多數的概念后的一個概念是前一個概念發展而來的,或者后一個概念跟前一個概念有著密切的聯系,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前后的兩個概念中推導,自然地獲得新的概念。例如1:“分數中的分母不能為零”是從“除法中除數不能為零”發展而來的,因此,在進行新課教學時,先讓學生復習“除法中除數不能為零”。接著再引導學生分析、比較分數中的分子、分母與除法中被除數、除數之間的關系,從而讓學生認識分數中的分母為什么不能為零;例如2:“X÷4=8”這個式子表示一個未知數除以4等于8,“方程式中一個未知數”是從“加法中一個加數”發展而來的,因此,在進行新課教學時,先讓學生復習“加法中一個加數”,接著再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方程式中一個未知數”和“加法中一個加數” 之間的關系,從而讓學生認識“方程式中一個未知數”的意思,這樣既鞏固了舊的知識,又引出了新的知識,學生理解新的知識快、掌握知識牢固。
三、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講清易混淆的概念的區別和聯系
數學教學中的每一個概念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因為概念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不少數學概念之間既有著相同點,也有著不同點,如果不進行分析、比較,學生就有可能對概念混淆不清,難以掌握和運用。例如1:“長方形”和“長方體”這兩個概念,都是幾何圖形,“長方形”是平面圖形,“長方體”是立體圖形,它是由六個平面圖形組成的。例如2:“體積”和“容積” 這兩個概念,都有空間大小的含義,可是“體積”是物體所占據空間的大小,體積的長、寬、高在外;而“容積”是它所能容納的其他物體的體積大小,容積的長、寬、高在內。
四、運用分析、綜合的方法講清概念的意義
數學教學中有的概念是由幾個概念的主要部分組成的。在教學中要重視分析教材,合理地處理組織好教材,先把復雜的概念按其本質分成若干主要組成部分,再按其內在的聯系根據一定順序進行逐一講解,最后用十分準確的詞語把它綜合起來歸納成一個完整的概念,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把概念記牢。
五、運用對比的方法把概念記熟
數學教學中有的概念是相似的,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對比的方法把概念記熟。例如1:“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要分別列出兩道算式進行比較記憶;例如2:“因數”和“公因數”, 要分別列出兩個數字進行比較記憶,2是4的因數,2和3都是6的因數,而2是4和6的公因數。
總之,教學一個新的數學內容,涉及一個或幾個新的概念,對學生來說,確實是一個深、復雜、抽象、難的問題,深與淺、復雜與簡單、抽象與具體、難與易,本來它們就是互相矛盾、互相依賴、互相轉化的統一體。教師要讓學生學好基礎知識,必須先弄清每個概念,特別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就必須把握由淺到深、簡單到復雜、具體到抽象、易到難的知識認識規律,循循善誘、逐步引導、耐心啟發,才能讓學生真正掌握好每一個新的概念。
(作者單位:廣西貴港市覃塘區樟木鄉李塘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