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要求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可見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是新課標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讓學生大膽質疑,把發問的權利還給學生,教學中努力去解決學生的真實問題。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學生敢于質疑問難的勇氣和善于質疑問難的能力,正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手段與途徑之一。那么,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質疑能力呢?
一、營造氛圍,激活學生質疑意識
長期以來,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我們的課堂往往形成了一種機械的“問答模式”,教師忽視了學生的學習潛能,壓抑了學生好問的天性,導致不少學生缺乏主動思考的積極性。有的學生怕自己提出的問題不恰當遭到同學嘲笑,對自己能否提出問題也產生疑問。新課改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交往意味著平等對話,教師應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心理學告訴我們:和諧、愉悅的氛圍易消除緊張感、焦慮感。身心放松,才思才會敏捷,學生才能流出心中的疑惑。所以,教師要盡力營造一種互相尊重、理解、寬容、和諧的課堂氛圍,把自己定位于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是學生的良師益友,用真誠親切的微笑,和藹可親的教態,飽滿的精神,良好的情緒,不斷加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心理接觸和心靈的交匯,使學生徹底消除恐懼心理,身心得到徹底解放,而且學生受到鼓舞與感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主動參與學習,積極思考,大膽探索,真正從墨守成規、洗耳恭聽走向敢于質疑、敢于探索。
二、創設情境,啟發學生質疑
創設情境,是指在教學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提供一種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設身處地去感受,使學生樂學并能學好所采取的一種教學手段。創設教學情境是《語文課程標準》中一個新的亮點、新的教學建議。合理的教學情境能使所學的知識更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他們的認知經驗,使他們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獲取知識。因此,要使學生在課堂上樂于質疑,教師就要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質疑的興趣。
語文版九年級(上)第三單元的寫作是“一事一議”,我本想花大半節課來講解這種作文的寫法,再讓學生動手實踐。但在上課時發現有一位同學沒認真聽講,我隨意走到他桌前,發現他正在演算數學題。早在接手這個班的第一節課我就說過:“上語文課不準做與語文無關的事。”此時,幾十雙眼睛一齊投向我。我壓住心中的怒火,平靜地對同學們說:“對這件事,你們有什么看法?”一只只手舉起來,于是,我讓他們暢所欲言,一時,課堂好不熱鬧。看時機差不多了,我大聲宣布:“拿出本子,馬上寫作!題目是《上語文課做數學題,行嗎?》”得來全不費功夫,這單元的作文訓練就這樣落實了,還有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更主要的我在此巧設“障礙”,激發學生思考,產生疑問并提出問題,培養學生質疑的興趣。
三、授其方法,讓學生善于質疑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時常遇到,我們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學生也敢于質疑;我們創設了情境,學生也樂于質疑。但有的學生提出的問題抓不住要領,有時提出的問題太簡單,沒有思維價值,有時冥思苦想也提不出問題,這是為什么呢。原來他們不會質疑。這時就需要教師的引導,教人以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
可引導學生從文章題目中質疑。題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過這個窗口可以窺視全文的主要內容。學生閱讀時,可針對題目提出一些問題。如在學習《勇氣》一課時,學生一看到題目,馬上就問:課文表現什么人的勇氣?又是如何描寫的?
可引導學生從比較中質疑。“有比較才有鑒別。”將有可比意義的幾篇課文或幾處語段等組合在一起進行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分析、比較,從中挖掘出更為深刻的疑點質疑,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具體把握,還能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使學生能對所學知識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如《孔乙己》和《范進中舉》,都是寫科舉制度下讀書人的經歷和命運,都是揭露科舉制度的罪惡,都運用了諷刺手法。但它們是有差異的。通過分析比較,可提出質疑:兩篇課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什么異同?在主題和表現手法上,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通過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更能理解作品獨特的內涵及魅力。
可引導學生對課文的矛盾處質疑。有些文章的標題與內容、開頭與結尾、前后內容有相互抵觸、排斥的地方,這就是所謂的課文“自相矛盾”處,也是文章的難點所在。課文的“自相矛盾處”是激發學生思維,點燃學生智慧之光所在。引導學生抓住這些矛盾點質疑,可創設憤悱情境,從而訓練思維,以統一認識,求得正確而深入的理解。例如《孔乙己》結尾有這樣一句話:“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已經死了。”很顯然,句中的“大約”和“的確”是一組相矛盾詞語。準確理解這對矛盾詞語是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的重點。因此,可以抓住這一矛盾詞語質疑——異疑——析疑——解疑。結尾處看似矛盾的詞語更加含蓄、深刻的表現了孔乙己的悲慘命運,無疑也加強了小說對吃人的封建制度的控訴和鞭撻。
當然,除了以上幾種質疑方法外,還可引導學生在課文結尾處質疑,在標點符號處質疑,從前后內容的聯系上質疑等等,只要堅持多引導、多訓練,學生的提問便能漸漸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會生疑走向會質疑。
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長期注重學生質疑精神的培養,使學生養成質疑的習慣,掌握質疑的方法,形成質疑的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有激發、啟發學生質疑,讓學生敢于質疑、樂于質疑、善于質疑,才能讓質疑之花在語文課堂盡情綻放。
(作者單位: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附城第二中學)
寫作時間:201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