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而首先是培養人。”音樂是其它任何學科都不能代替的審美教育。高中藝術欣賞課教學大綱明確把“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感受、體驗、鑒賞音樂美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放在教學目的開啟之位,這就為高中音樂欣賞教學奠定了標志性基礎,指明了努力方向。本文的“欣賞之說”,不單指音樂欣賞,確切地說,應是音樂中心欣賞。
【關鍵詞】高中音樂;欣賞教學;實踐與體會
欣賞,是一種對客觀事物或現象進行體驗、感悟和審美的積極性心理狀態。它不僅能激活興趣、促發熱情、增強意志,還能催生相應的探究欲望和創造精神。在高中音樂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把提升學生對以音樂為中心的欣賞能力水平作為根本目的和手段,促使他們“學習音樂從學會欣賞開始”,逐步邁向音樂殿堂的美妙勝境。
一、高中生學會音樂欣賞的重要性
音樂欣賞是提高學生音樂興趣、培養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對推動和發展素質教育發揮著重要的促進作用。一是調節高中生的學習生活。高中學習任務繁重,精神壓力很大。學習之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聽音樂來舒緩緊張節奏,調節疲勞神經,減緩心理壓力,給校園生活增添一絲活力。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要發揮課間音樂的效能,精心設計、安排好課間音樂幫助學生調節情緒,使學生身心愉悅地投身學習活動,激發音樂學習情感,提高音樂教學成效。二是培養學生的思想情操。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富含生活哲理、催人奮進的美妙歌詞,激越昂揚、震撼人心的優美旋律,悅耳動聽的歌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各種音樂教學活動,在音樂實踐中體驗成長、體會成功,這對正處于各種價值觀形成時期的高中生來說,不僅能通過獲得音樂表現的思想意境陶冶情操,幫助并促進他們逐漸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和能力,培養愛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覺的道德信念,還有著潛移默化的塑造功能和激勵、凈化作用。三是發展學生的智力素質。音樂欣賞能使學生在提高音樂素養的基礎之上,逐步增強理解、觀察、記憶和想象能力。通過訓練學生的“音樂耳朵”, 能促使他們在聽懂音樂、感受樂美的同時,開闊視野,追求美好事物,從而促進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為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智能素質推波助瀾,通過欣賞音樂,讓學生喜歡音樂、愛上音樂、學習音樂,通過學習音樂知識不斷提升自身的審美意識、人文素養、認知水平。
二、對高中生實行音樂欣賞教學的基本環節
1.聆聽音樂。生活中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我沒有什么音樂細胞,五音不全,不會唱歌,對樂器也一竅不通,只是聽聽音樂還可以。”其實,這是對音樂才能的片面理解和錯誤看法,它只是把掌握和表演音樂作品能力視為音樂才能的唯一標準,而忽視了感受、體驗和悟解也是音樂才能的重要方面。這正是高中音樂欣賞教學的目的所在,主要就是從聽賞的角度發展學生的音樂才能。湘教版高中音樂共分六大模塊,只有音樂鑒賞是高考必考的,而在這三年所用的音樂鑒賞綜合課本中,第一單元講的就是“學會聆聽”。對音樂才能實行粗線條劃分,它包括對音樂的鑒賞能力、對音樂作品的表現能力和音樂作品創作能力三個方面。按照邏輯推理,如果把鑒賞說成是音樂才能的基礎,那么學會聽賞則是音樂才能的起步之作。典型如《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中,才能卓絕的司馬仲達就是從諸葛亮的渺渺琴聲中“聽”出了其中隱藏的騰騰殺氣被迫退兵而走。這是說明“樂為心聲”的道理。再說,藝術評論家不一定就是演唱高手,生活中只會“聽”歌享受而不會表演唱歌的人比比皆是。
2.文化欣賞。高中音樂不僅是一門教學課程,更是一種情感藝術文化。要注重把與音樂相關的藝術文化貫穿到音樂教學之中,既提高音樂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又促進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把握和感悟。如湘教版高中音樂教材音樂鑒賞第四單元教學目標明確寫道:“能夠闡述中國古代、近代音樂作品所處的不同的時代背景,能夠說出西方各樂派音樂的風格特點,以及有關音樂家的生平簡歷。”這就是音樂文化的學習與欣賞。還有,在音樂欣賞教學過程中,應當把它與有關學科知識綜合起來,如歷史、地理、文學、美術和政治等學科,促進學生在綜合學習中緊密滲透、相互襯托、融會貫通,從而促進他們音樂文化素養的提升,加強情感藝術的塑造功能。歷史上許多革命歌曲都是應政治時代而生,《義勇軍進行曲》鼓舞了億萬人民起來保家衛國,《延安頌》號召了多少熱血青年前赴后繼地涌向革命圣地延安,投身到洪流滾滾的人民戰爭之中。著名鋼琴協奏曲《黃河》是一部流傳史冊的經典作品,以抗日戰爭為背景,黃河象征偉大的中華民族,熱烈歌頌中華民族的雄偉氣概和中國人民生生不息的英勇斗爭精神。諸如此類的音樂作品,對我們來說,又是一部部政治歷史文化。
3.激情感悟。靡靡之音能讓人“玩物喪志”,如歷史上南唐后主李煜亡國在即,卻還整天沉湎在弄詞作曲之中,實在是“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而妙詞美樂卻能激蕩人心,頓生內心情感的共鳴。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從琵琶女的魅力演奏中,深切地感受到琵琶女所彈音樂是在傾訴“平生不得志”,述說“心中無限事”。這音樂縮短了兩個身份的不同但境遇相似的人的心理距離,不但使得白居易“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而且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樣流傳千古的肺腑之言。所以,在高中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多多選取一些優秀的作品,讓學生經常在聆聽中細細欣賞,在欣賞中認真感悟,在感悟中逐步提高審美敏感性,從而以增強他們的審美感知和體悟達到培養音樂審美能力的教育目的。如果能讓學生形成音樂欣賞的常規意識和行為習慣,讓學生能夠利用音樂穩定情緒、釋放情懷、表現情感的話,我們的音樂欣賞教學也就大有斬獲了。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興化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