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教學認為,教學的根本目的和價值在于為學生與教師幸福生活奠定基礎。如皋市教育局推行的“活動單導學”模式正是以此作為追求。經(jīng)過長期實踐和不斷探索,我們的課堂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課堂不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場所,而是師生“共生”的樂園。學生居主體地位,教師負主導責任,活動起牽引價值。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jīng)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生成。
課堂教學也不再以完成預設的教學目標為滿足,而是以動態(tài)生成為價值追求。這種價值追求,解放了教師、解放了學生,使課堂教學煥發(fā)出了生命的活力,這種“活力”洋溢在每個學生的生命空間中,而非拘泥于某個特殊的技能和學科知識。
但這也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活動單導學”模式下,我們應該如何去打造生成性課堂呢?我想以下幾點是我們應該思考的:
一、尊重學生,民主對話
在“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中,學生是活動的真正主人。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面向全體學生,激發(fā)學生活動興趣和參與欲望,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而尊重學生,民主對話,正是生成性課堂的基本態(tài)度。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活動單導學”教學模式的課堂呈現(xiàn)的是一種以學生為本的生動課堂。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把學生看作“對象”、“主體”,還要看作是教學“資源”的重要構成和生成者。我們要營造一種民主、平等、互動的對話情境。教師以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專業(yè)知識和獨特的人格魅力投入課堂,傾聽學生的心聲。在處理互動生成的教學資源時,營造一種平等、互動的氛圍,才能讓師生、生生的思想相互碰撞,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進而引發(fā)出創(chuàng)造的靈感,才可以張揚個性、生發(fā)靈性。
二、充分預設,留足空間
課前充分預設,正是生成性課堂的前提。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也已逐漸認識到課堂教學生成的重要性。但有些教師過分強調,甚至夸大了課堂動態(tài)生成的作用,忽視了課前充分預設。他們認為,新課程下的課堂應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讓生成決定課堂。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觀點。沒有預設的課堂是放任的、雜亂無章的,必然也是低效的。我們要正確把握好預設和生成的關系,在倡導有效的動態(tài)生成的同時,不能忽視課前預設。
充分預設,就是要求教師在課前必須精心備課,深入研讀文本,對文本的中心、寫法、相關材料有充分的了解,掌握一些必然生成和偶發(fā)生成的方法。同時,預設尤為重要的是要考慮學生的學習心理。教師要從學生學習的角度考慮怎樣引導學生學習,怎樣去激發(fā)他們的學習欲望,調動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要有預謀地在一堂課里設計幾個促使學生興奮的“爭論”,給學生一定的獨立思考、嘗試探究、合作學習的空間,這樣才能使得預設促進生成。歸根結底,預設是為課堂的精彩生成服務,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
三、合作交流,互動生成
互動理論最早是由皮亞杰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之后胡塞爾提出的主體間性理論認為,教育不是孤立的個體活動,而是主體間的共同活動。“活動單導學”以合作學習作為核心依據(jù),以小組互動交流作為基本的教學形式的一種教學模式。學生的互動交流,是生成性課堂的重要途徑。生活原本是一個互動的環(huán)境,課堂教學作為一種特殊的生活環(huán)境,理應也具有互動性。然而,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過深,原本互動的教學過程成了單向灌輸?shù)倪^程。在灌輸式的教學中,學生成了一個單純的知識容器,課堂也成了教師唱獨角戲的舞臺,當然也就談不上什么課堂生成了。
首先,我們應努力營造良好的討論氛圍,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和顧慮,以開放的心態(tài)將思維發(fā)散開來,激發(fā)思維的火花,大膽地表達對所議問題的看法,達到想說、敢說、爭著說的境界。
其次,教學中教師要設置適宜討論的問題并要在個體獨立思考的前提下開展討論。當一個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呈現(xiàn)在每個學生面前時,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會油然而生。在這種“欲望”的驅使下,學生會自然而然地主動投入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每個學生在自己已有的知識基礎上,運用自己的已有經(jīng)驗、認識水平和智慧來形成解決問題的初步方案,只不過在這些初步方案之間可能存在著差異,而這恰恰能使學生的各種基礎性“資源生成”得以實現(xiàn)。再經(jīng)過小組的合作交流,學生彼此的思維碰撞,閃現(xiàn)智慧的火花,不同學生的“基礎性資源”通過交流互動,動態(tài)生成出許多新資源:包括新的疑問、新的認識、新的解決方案等等。這些動態(tài)生成的新資源也成了課堂教學中不曾預約的精彩。
四、適時點撥,提升感悟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以教導學”是“活動單導學”的三大原則之一。教師的“導”,不是讓位,是退位;不是主演,而是主導;不是主播,而是主持。學生學習的每一步都離不開教師的引導與點撥。因此,課上教師的適時點撥,是生成性教學的關鍵。教師在引導與點撥過程中首先要敏銳地捕捉最佳時機和最佳方法,“該出手時就出手”,如“好雨”般“知時節(jié)”。一般來說,當學生憤、悱、疑、亂、盲、淺時,才是教師點撥的最佳時機。
生成是課堂教學中的絢麗彩虹,它鮮艷的光彩來自我們的學生和教師。葉瀾教授指出:“教師只要思想上真正顧及了學生多方面成長、顧及了生命活動的多面性和師生共同活動中多種組合和發(fā)展方式的可能,就能發(fā)現(xiàn)課堂教學具有生成性的特征。” “為了學生的發(fā)展”這也是“活動單導學”模式的基本追求。有了這個追求,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充滿激情與智慧,充滿生命的氣息與情趣,充滿挑戰(zhàn)與創(chuàng)新,我們的課堂也才能不斷生成,成為師生互動交流,共享智慧知識,煥發(fā)生命激情的場所。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搬經(jīng)鎮(zhèn)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