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就是師生對話。那么,在師生對話中,教師應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問題。
【關鍵詞】語文課堂;師生對話;教師角色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在語文課堂中,師生對話正逐步取代了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這與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是相契合的。那么,在關注師生對話的同時,筆者也在反思:教師應在師生對話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呢?
一、教師是一個研究者
語文課堂上的師生對話不是籠統意義上的對話,而是有特定的任務的,否則,不管我們在對話過程中心情是多么愉快、形式是多么新穎都是沒有意義的。我們的課堂對話必須要服從于一定的話題,這個“話題”其實就是課堂的一定的教學內容。筆者認為需要教師研究三個方面:一是新課程標準、二是教材、三是學生。
1.研究新課程標準。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的依據,也是對學生進行考核的依據,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認真學習與研究新課程標準,把握好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2.研究教材。語文教材是依據新課程標準編寫的,教材是落實新課標的載體,只有分析教材才能把握住教材的重點,才能對教材進行有效地取舍和整合。像蘇教版語文教材,每一冊都有若干個專題,每一個專題都有不同的教學重點,我們在教學前應做到心中有數。
3.研究學生。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基礎也是教師在確定教學內容時的一個重要依據。同時,筆者認為研究學生的心理基礎也很重要。
二、教師是一個組織者
語文學科的內容和其他學科相比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和思想實際,所以為引發師生對話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可以說幾乎每篇課文大到篇章結構,小至局部詞語,都可以引發師生對話。而且,課堂對話時常會出現教師按常規備課而始料未及的情況。因此,就需要教師做好課堂的組織者。當然,要當好這個組織者,教師在備課時除了要熟悉教材,弄清楚一般性的問題外,更要致力于挖掘教材的其他內在的教學因素,將其融會貫通。教師要對師生對話的“點”做出周密的安排,譬如問題的提出、引發,范圍的限定,深度的控制等等,要做到運籌帷幄,統觀全局。比如在教小說《項鏈》時,讓學生充分地研讀課文,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教師只需要做個別難題上的點撥,重點在引導學生體會從別里科夫這個人物的生動描寫中所體現出來的社會意義。
三、教師是一個引導者
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課堂上的師生對話是一種有目的的教學活動。因此,在實施教學中,要正確把握語文教學的大方向,在引導和點撥中,不能聽之任之、放任自流,讓學生隨意發揮。語文課堂上可以引發師生對話的內容范圍非常廣泛,層次也非常豐富,學生因認識角度的差異可能引起爭論;因理解深淺的差異可能造成爭論;因觀點的不同可能產生爭論;因分析正誤可能發生爭論;因評價不一可能出現爭論。那么,在這種時候,教師應發揮指揮棒的作用,要很好的引導學生。如果為了追求課堂的熱鬧氣氛,用一些熱情的稱贊搪塞一些似是而非的回答;或者對其錯誤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簡單否定其回答,不作任何解釋;或者就事論事引發一番,不得要領。這些都會在不同程度上阻礙學生的思考、理解能力的提高。比如在組織學生討論《項鏈》中的“馬蒂爾德的虛榮心”這一問題時,有不少學生認為馬蒂爾德的虛榮心應該有,它是一種人生追求;也有學生認為她的虛榮心導致她十年辛苦,這種虛榮心要不得。對于學生的發問,既要適當肯定,又要結合本文的學習目的,把學生爭論的共識引導到如何看待人身上的虛榮心上來,而不是過分強調馬蒂爾德的做法。對于馬蒂爾德的做法則需要放回到人物所處的環境中去考察。這樣既達到了教學目的的要求,也避免了學生無的放矢地討論問題,從而鍛煉和提高了學生的思維。同時,對于課堂教學要求,教師既要放得開,又要統得緊,讓學生在師生的對話中得到鍛煉,所以,教師的引導者這一角色非常重要。
四、教師是一個合作者
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和參與者,這表明傳統的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將逐漸讓位于教師學生的互教互學的教學方式。師生彼此之間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也就是說新課程的教學過程將是師生交往、平等對話、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要善于將自己的思維水平“暫時退回”到與學生相仿的思維狀態,有時即便是心知肚明,也要善于“假裝不懂”。教師要參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既有認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過語言來交流,也可以通過表情、動作來實現交流。教師在其中只是激發或引導學生自主閱讀、體驗、研討、感悟、探究,教師本人不以閱讀理解的權威“發布者”立足于課堂。這樣,教師和學生就能敞開心扉,平等自由的對話。
孔子與弟子的“對話”造就了被后人譽為半部可治天下的《論語》,柏拉圖也正是在與老師蘇格拉底的“對話”之后,才有了震古爍今的《理想國》……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沒有對話,就不可能有群星璀璨,也不可能有這些名垂千古的歷史著作。語文課堂的師生對話是師生之間情感的溝通和智慧的碰撞。課堂上的每一分鐘都可能孕育著對話的元素,都將可能產生一種新的理解、新的思想、新的創意。這就要求我們的語文教師要關注預設的教案,關注學生的學情,關注學生的生成,重視“節外生枝”,珍視“靈光一現”,合理地、科學地安排和組織師生對話,成功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這樣,將極大地激發教學雙方的主動精神,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教學雙方的學識水平和思維能力,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把語文課程改革推向新的層次。
【參考文獻】
[1]《新課程下語文教師角色的轉變》,2006年9月
[2]傅道春《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2001年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天星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