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要求培養高素質的人才,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并重,哲學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物理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培養目標。因此,本文運用哲學原理來揭示物理現象和過程的本來面目,以及物理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以求得更加有效的進行物理教學。
【關鍵詞】哲學意識;初中物理;有效教學
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是關于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科學概括和總結,而物理學的發展又依賴于客觀事物的自然規律,需要哲學指導。作為物理教師,在日常的物理教學中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幫助學生揭示物理現象和過程的本來面目,以及物理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使學生受到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和科學方法論方面的教育。
一、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幫助學生樹立和培育科學的世界觀
物理學中現象的產生和規律的形成都充滿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如,光、聲、熱、磁、電等現象表明世界的物質性;摩擦生電、生熱說明事物是相互聯系的;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體現“一分為二”的辯證觀點;作用與反作用揭示物體間相互聯系且相互制約的關系,滲透著對立統一規律教育;透鏡成像中物距量的變化引起像的性質變化、原子核內部正電荷的量變引起物質種類的質變以及晶體加熱等過程都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并加以提煉、總結、通俗化,不失時機地呈現給學生,使學生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二、滲透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觀點,幫助學生明確客觀規律可以認知并可以利用
物理學研究的對象,大到宇宙星體,小到原子和基本粒子以及看不見、摸不著的磁場等都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且無不處在運動中。在教學中,為了使學生堅信磁場的物質性,可向學生演示帶電小球在庫侖力作用下偏離平衡位置的實驗,用細鐵粉顯示磁場線等,引導學生從直觀現象出發通過類比聯想,堅信磁場的物質性,并掌握認識場這種特殊物質的方法。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機械運動、擴散運動和布朗運動,并且通過天然放射性現象及人工的原子核反應等內容的分析,幫助學生建立起物質是在不停運動的,且物質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認知的觀點,幫助學生認識到牛頓運動定律、能量的轉化和守恒定律等就是人們在長期的實踐活動中總結出來的客觀規律,而且可用來改造自然、造福人類,祖國現代化建設及航天方面的成就這才是最好的證明。
三、滲透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否定之否定規律,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
二元對立統一是自然界和心理世界都遵循的規律,在物理世界中當然不能例外。物理概念、規律的本質與其非本質是對立統一的。本質與其非本質都強調著自己而否定對方。但另一方面,它們又都以對方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必要前提,在物理學習中要敢于對既成的理論提出懷疑和否定。在懷疑后的探索中,更清醒地認識其非本質,最后達到對其本質的把握,在否定后才能創建新的理論。“否定之否定”和“對立統一”的規律以及理論與實踐的辨證關系在人們對光的本性的認識過程中非常鮮明地反映出來了。最初,人們贊同光的微粒說,后來由于光的干涉、衍射實驗的成功,從而確立了光的波動說的地位,這是對前一認識的否定。可到二十世紀,愛因斯坦在光電效應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光的量子說,波動說又陷入了困境,這是對最初的認識的否定之否定,但并沒有簡單地回復到最初的認識上去,而是進行了一次認識上的飛躍,對光的本性在進一步研究后又在上述基礎上發展成為光的“波粒二象性”學說。而光的“波粒二象性”也僅僅是在現階段上的相對真理,隨著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人類對光的本性會有更深刻的認識。
亞里士多德認為: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能運動,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就要靜止下來。可是,經過不斷的質疑和研究,牛頓最終提出了牛頓運動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任何外力作用時,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從而否定了亞里士多德這位權威哲學家的一個說法。通過這樣的教學,可使學生領悟到事物發展過程就是“否定之否定”的過程,認識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四、滲透量變引起質變的觀點,幫助學生培養科學探究的精神
世間的一切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著。首先表現為量的變化,當量變達到一定的程度時,就會引起事物質的飛躍,此后又進行新的量變,開始了新的矛盾發展史。許多引人注目、寓意深刻的物理現象如彈性形變中的彈性限度,當彈簧在一定范圍內時,彈簧的伸長與拉力成正比,但是超過這個范圍時,彈簧發生的不再是彈性形變,不再恢復原來的形狀;再如全反射中的臨界角問題,當入射角小于臨界角時,光同時發生反射和折射,而入射角大于臨界角時,折射光線消失,只發生全反射,上述例子無不體現出量變與質變的統一關系。引導學生仔細分析這些過程,將使學生更加理解量變到質變觀點,且這一觀點對學習和研究事物的發展過程起導向的作用,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
五、滲透內因與外因的辨證關系,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在物理教學中,要結合教學內容,幫助學生逐漸樹立這一觀點。例如,在學習“導體中形成電流的條件”時,要有意識地滲透內、外因的辨證關系,使學生認識到導體中要有電流必須有可移動的電荷(內因),導體兩端還必須有電壓(外因),只有這兩個內、外因都具備時,導體中才形成電流。從而使學生弄清改變電流大小的因果關系,以及內、外因的辨證關系。在實際物理問題中,通過分析物理現象的內因和外因,不斷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總之,隨著科技的發展,研究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地質學等都需要物理學,物理已滲入到人類生活、生產的各個領域。在物理教學中加強學生哲學意識的培養,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探究精神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是科技發展的需要,也是培養新世紀合格人才的需要。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練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