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減負”、“新課標”、“課程綱要編寫”等名詞,陸續在教育教學改革的進程中出現,也成為教育工作者們高度關注的熱點對象。而我認為教育改革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生提升學習的內在動力,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是課堂,因此,如何提高課堂效率就成為提升學生學習動力的關鍵。經過10年的教育教學實踐,我發現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是做好每一個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教師在上課之前,根據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狀況和學校現有的教學設備,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的一種活動。
一個優秀的教學設計,不僅能夠體現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準確把握,對現實生活的關注,而且更能讓學生在快樂中受益匪淺。教師既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使學科內容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滲透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又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真正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作用。特別是思想品德課,往往是在學生頓悟后,才能提高自身修養。因此,在當今素質教育推進之際,如何撰寫優秀的教學設計,已成為在課堂中如何體現新課改精神的前提條件。
經過多年的摸索、實踐,我認為撰寫優秀的教學設計,需要端正教育理念,做到與時俱進;需要找準撰寫依據,做到有的放矢;需要多方收集材料,做到有聲有色;需要反復推敲教材內容,做到吸精華去糟粕;需要結合教材內容,認真篩選材料,做到對號入座;需要及時總結課堂效果,做到反思到位。具體來說,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摸索的:
一、教育教學理念
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學校的“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辦學理念,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倡導“首先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積極的心態、健康的身體,其次為優異的成績”的思想。
二、撰寫優秀教學設計的依據
以新課標為綱,以教材內容為依托,以學生的實際狀況和學校的軟硬設施為根本。
三、教育教學材料的收集
思想品德課的突出特點是“德育”。為達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就必須讓課堂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而教材上的材料是遠遠無法滿足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有些甚至不適合學生實際,所以,材料的收集就成為直接影響課堂效果的關鍵因素。
為此,教師就必須在平時通過各種途徑,多方收集相關的教育教學材料。我把收集材料的途徑分為四類:一是固定性途徑,主要是借助教材、教參、字典等,收集基礎知識的解釋說明,如合作、競爭的含義;二是流動性途徑。主要是借助閱覽室的報刊雜志、圖書館的有關書籍、收集專題性的材料,如歌頌母愛、倡導寬容誠信的故事;三是直觀性途徑,主要是借助電視、網絡,收集生活中的熱點分析,如收看《今日說法》欄目;四是隨機性途徑,主要借助與他人的聊天內容、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收集身邊的事例,如網絡的利弊談等。
四、備課程序
我的備課程序一般分為四步。第一步,初備教材即對教材的內容進行瀏覽,將教材內容初步條理化;第二步,再備學生實際狀況,以決定對教材內容和自備材料的取舍;第三步,靜靜呆上幾分鐘,構思出教學設計的提綱;第四步,用1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將教材內容、自備材料、學生和學校的實際狀況等因素相結合,撰寫出教學設計。
五、優秀教學設計的構成
一個優秀的教學設計一般包括八部分。1.鏈接新課標,即每節內容與新課標相對應的部分;2.設計宗旨,即每節內容的三維一體目標;3.重難點介紹;4.教、學法的種類;5.課時安排;6.板書設計,要求簡潔明了,并粗略計算各部分內容所需時間;7.課堂流程,即每節內容的導入、師生活動、過渡、小結;8.課后反思。
六、課后反思的撰寫
課后反思,顧名思義就是課后對于學生和老師在課堂上的表現進行歸納總結,提煉課堂成功的環節,再接再厲,尋找課堂不足的環節,分析原因,吸取教訓,為提高今后的教學水平提供參考,尤其是積累課堂中突發事件的處理技巧。
及時撰寫課后反思,是提高教師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也是對學生負責的一種表現。而且,課后反思不僅僅只是對于新課的探討,對于復習課、試題評講課等課型也要進行反思,也可以根據師生的反饋,思考本節課是否還可以使用其他課型,如師生角色互換課、活動課、實踐課等,使課堂效果達到最佳。
總之,精心設計教學活動,不僅僅是一種高尚師德的表現,一種高超教學水平的體現,更重要的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師生的創造性、合作性,形成師生合力,點亮課堂,從而讓學生在體悟中健康成長,讓教師在快樂中體悟成功的喜悅,更好地守護學生的精神生命,最終實現師生雙贏,甚至是多贏的目標!
(作者單位:河南省鄭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