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史料教學的觀點很早就提出了,新課改以來,史料在教學中的運用和在試題中的出現率就更多了。那么,中學生運用史料作為證據,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詮釋歷史的能力、歷史思維的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探索和創造的能力,養成獨立思考、處理信息的能力。
【關鍵詞】歷史教學;歷史材料
新課改形勢下,連云港歷史中考試題的歷史選擇題和非選擇題都大量使用了文字材料、歷史表格材料和圖表材料。題目設問角度靈活、能力層次分明、答案簡單濃縮,有效地考查了考生對書本知識的掌握程度和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歷史考試的進步中,因為歷史學科的學習很容易陷入空洞的說教和純粹知識記憶中,試題中大量材料的引入,使歷史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歷史學習是對現成知識的記憶的傳統模式,即“貝多芬(背多分)”,也擺脫了過去死摳教材命題的困境。
因此,對歷史材料題的解答既是教師教學的重點內容,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內容。如何突出這一重點,突破這一難點,如何利用好歷史教材中提供的各種材料組織教學,使教學取得舉一反三的效果,是擺在我們歷史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經常被使用的歷史資料大體分為兩種:一種來自于教科書,另一種來自教科書以外各種原始資料歷史典籍、歷史書籍。歷史材料包括文獻典籍、圖表、實物圖片、筆記碑文、考古資料、影視等。
歷史教科書中提供的歷史資料是歷史教學的主要來源。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的歷史教科書提供了豐富的歷史資料,有文字、圖表、地圖等,這是歷史教科書的一大進步。教科書提供的資料一般是與教科書內容緊密聯系的原始資料。例如,八年級上冊《近代工業的興起》這一課有這樣一段材料: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引自李鴻章。這是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后,李鴻章對自己興辦洋務的一番感嘆。正文只是提到洋務運動的目的口號措施及評價, 而這段材料卻是對正文的闡釋和補充, 教學中如果重視了這些,會大大拓寬學生的視野,對培養學生的能力大有裨益。
原始材料又分為兩種:一是最權威和最科學的歷史事件的親歷者和當事者的第一手資料;二是所能看到的相關歷史事件最早、較早的記錄。一般說來這些材料在教學過程中被直接利用,可加強教學的科學性。如:在講《辛亥革命》這課時,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性質只是簡單的一句話,教師可適當補充《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一些原始條款。
第十九條 十一參議院對于臨時大總統,認為有謀叛行為時,得以總員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員四分之三以上之可決彈劾之。
第二十二條 參議院議決事件,咨由臨時大總統公布實施。
第二十三條 臨時大總統對于參議院議決事件,如否認時,得于咨達后十日內,聲明理由,咨院覆議。但參議院對于覆議事件,如有到會參議員三分之二以上仍執前議時,仍照第二十二條辦理。
通過補充的材料使學生了解到《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第一手材料,學生對這個約法的性質也就有更深的理解。那如何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歷史材料呢?
首先,讀懂材料,逐步分析。在材料的運用中首先要通讀材料,從整體上把握,對于不能理解的句子,教師要指導學生“細嚼慢咽”,逐句過關。如,八年級上冊《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這一課中有這么一段材料:俄羅斯自北方,包我三面;英吉利,假通商,毒計中藏;法蘭西,占廣州,窺視黔桂;德意志,膠州領,虎視東方;新日本,取臺灣,再圖福建;美利堅,也想要,割土分疆。這中國,那一點,還有我份;這朝廷,原是個,名存實亡。替洋人,做一個,守土官長,壓制我,眾漢人,拱手降洋。——引自陳天華的《猛回頭》。接下來這樣設問:說一說這是學過的哪一幅圖描繪的情況?它反映了當時中國怎樣的一種社會狀況?清政府成為洋人的“守土長官”是在哪一條約簽訂后?這段材料反映了當時中國面臨被列強瓜分的社會狀況。結合《時局圖》一句一句的進行分析和理解,在分析的過程中引發學生痛恨當時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這樣的情感。這樣學生不是純粹的死記硬背書本的知識,而是有了理解的過程,記憶也會變得更容易些。
其次,設計問題,由淺入深。對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我們通常是通過學生解答有關問題的形式來培養。教師應圍繞新課程標準要求,根據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由淺入深的設計一些有層次的問題,從而逐步激發學生閱讀材料的興趣,啟發他們積極思考。例如,八年級下冊《偉大的歷史轉折》這課我出示一段材料: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的崛起座座城,奇跡般的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喚醒了長城內外,春輝啊暖透了大江兩岸。啊,中國,你邁開了氣壯山河的新步伐!走進萬象更新的春天。——引自《春天的故事》。由此我設計了三個問題:1.1979年的“春天”指什么?畫了一個圈喻指什么?2.“神話般的崛起座座城”中,被稱為“一夜城”的是哪一座?它“一夜”崛起的原因是什么?3.結合身邊的現狀,說說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中國發生了哪些變化?這樣步步啟發學生思考,書本知識和材料相結合,或促進知識遷移,或促使歷史與現實相結合。
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教師已經認識到,運用歷史資料進行教學的過程,同時也必然是一個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過程和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邏輯推理能力的過程,將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教師要充分利用歷史資料,特別是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史料,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以便取得更多的實效。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新課程教師教育系列教材:《歷史教學的新視野》,高等教育出版社
[2]基礎教育新課程教師教育系列教材:《歷史學習方略》,高等教育出版社
[3]基礎教育新課程教師教育系列教材:《歷史教育的測量與評價》,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贛榆縣海頭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