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化學的教育工作中,“氧氣性質”是非常重要的知識之一,對于學生化學能力的培養具有積極的意義。本文主要從四個方面對如何在“氧氣性質”教學工作中提高學生化學學習能力進行分析與討論,以期為實際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初中化學;氧氣性質;能力培養
一、引言
在初中化學教育中,有關氧氣性質的內容是最為重要的知識組成部分之一,也是學生了解和認識事物變化規律的典型事例。這部分內容雖看似簡單,但卻存在著知識點多、化學現象多、實驗內容多的特點,對引起學生化學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觀察與實踐能力都發揮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本次研究結合“氧氣性質”教學工作,對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分析與討論。
二、學生認識能力的培養
“氧氣性質”是初中化學教學的開端,想要做好后續教學工作,就必須在這一階段培養學生的認識能力。在講解課本內容時,應引導學生對所需掌握的知識進行了解,即什么是氧氣的性質。氧氣的性質共包括物理和化學兩個方面。教師應幫助學生了解以下幾方面問題:(1)氧氣化學性質的表現?(2)實驗所需藥品、設備是什么?實驗的條件與操作要點是什么?(3)實驗過程中需要觀察哪些內容?如何表達化學反應?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始終保證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大體的認識,以此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進一步提高學習效率和認識能力。否則,就會使學生在面對化學時感到盲目,不知道要理解和掌握什么,這樣即便是通過死記硬背獲得了短期效果,也終將對學生長期的化學學習產生不利影響。
三、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
初中化學的實驗較多,并且對學生掌握實驗目的、步驟、方法、注意事項、實驗現象等都有著較高的要求,而氧氣性質的教學則是其中比較典型的例子,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從兩方面進行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對實驗的基本操作進行觀察,即在教師操作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對所使用儀器、藥品的種類,藥品的取量,具體的操作方式等內容進行細致觀察,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對實驗過程中的化學現象進行觀察,這也是實驗教學最為重要的目標。在實驗開始之前,教師可設置相應的觀察問題,如不同藥品與氧氣是否能夠燃燒?燃燒是否會發光發熱?燃燒火焰顏色?生成物的狀態和顏色等,使學生的觀察能更具針對性,提高教學效率。
四、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時常會發現一些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不牢固,甚至還會出現“移花接木”的問題,這種現象的成因是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沒有主動思考,僅進行了簡單的機械背誦所致,因此在“氧氣性質”的教學及實驗中,教師應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首先要做的是根據所做的實驗,提出相應的課前問題,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在此基礎上,在進行逐步的引導與講解,讓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從而提高教學工作的水平。例如,在第一組實驗中,學生需要弄清楚四個問題:(1)木炭能夠在空氣和氧氣中燃燒,說明它跟什么物質產生了化學反應?(2)木炭燃燒的條件是什么?(3)木炭在氧氣中的燃燒為何更加劇烈?(4)木炭燃燒所生成的氣體能否以及為何能夠讓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在其它實驗中,學生需要弄清楚三個問題:(1)反應物與生成物分別是什么?反應條件是什么?(2)反應式應如何書寫?(3)實驗所使用的細鐵絲為何設為螺旋狀,為何要在瓶底設置少量的水或細沙?在講解有關蠟燭、鐵絲、木炭燃燒的內容時,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考慮這些物質分別與什么發生了反應?這些反應屬于什么類型?氧化反應的概念是什么?等一系列問題,最終將課本上的內容內化為學生腦海中牢固的知識概念。
五、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
實驗是初中化學教育的基礎,無論在知識的掌握還是在學生操作能力方面,實驗教學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有關“氧氣性質”的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幫助他們養成實驗前思考實驗目的、所涉及設備和藥品、基本步驟、注意事項等內容。另一方面,要注意提升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經常發現部分學生總是尋找各種理由不參與操作,對于這部分學生,教師應耐心的從旁輔導,幫助他們克服恐懼心理,并要求那些相對大膽的學生獨立上臺進行操作,以發揮其積極帶頭作用,使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參與到實驗操作當中。
六、結語
總的來說,教師在進行知識的傳授時,要注意理論與實際的有機結合,通過各種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他們對于相關概念和問題的主動思考,在潛移默化中幫助他們形成科學的學習方法,從而進一步提升其化學學習能力,為未來高級化學的學習奠定堅實的理論與技能基礎。
【參考文獻】
[1]石酈.初中新課程微型化學實驗的設計研究[J].化學教育,2010,(7):167-173.
[2]許蓮.談氧氣的制取[J].初中生輔導,2011,(33):23-25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市折桂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