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載體,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靈魂。在語文教學中,實現二者的和諧統一是我們每一位語文老師不懈追求的目標。本文從三個方面進行了探討,以便于同仁們共同商榷。
【關鍵詞】小學語文;有效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就決定了我們的語文教學也要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隨著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許多老師都在思考: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在言語訓練與朗讀感悟之間找到平衡,讓語言與精神共舞,工具性與人文性齊飛?以下就是我的一些嘗試:
一、以工具性為基礎,讓人文性發揮育人的作用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正是發揮語文工具作用的明顯標志,這些也是學生其他能力培養的起點與基礎。因此要讓人文性發揮育人的作用,必須以工具性為基礎,才能達到“讓工具性與人文性齊飛”這一目標。
請看《一株紫丁香》的教學片段:
師:二類字中有“疲倦”這兩個字,你能用什么好辦法記住它們?
生:“疲”半包圍結構,病字旁加“皮”就是“疲倦”的“疲”;“倦”左右結構,單人旁加“卷”就是“疲倦”的“倦”。
師:想一想為什么“疲”是病字旁,“倦”是單人旁?
生:因為“疲倦”是我們人的感覺,所以“倦”是單人旁。
生:人感到“疲倦”的時候好像生病了一樣,所以“疲”是病字旁。
師:你看到過誰很疲倦,好像生病一樣?
生1:有一次,我媽媽下班回家,她說疲倦得連換鞋的力氣都沒了。
生2:我爸爸出差回來,就倒在沙發上,連話都不說了。
生3:奶奶干了一天的家務,晚上就不停地捶自己的背。
生4:錢老師疲倦的時候,嗓子會啞,而且連站的力氣都沒有了。
……
師:工作了一天,很多人都會感到很疲倦,那怎樣幫助他們消除疲倦呢?
生1:我給媽媽洗洗臉。
生2:我給爸爸放滿滿一浴缸熱水,讓他舒舒服服地洗個澡。
生3:我幫爺爺奶奶捶捶背。
生4:我給老師搬一把椅子,讓她坐一下。
生5:我要給媽媽講一個笑話。
……
師:有了你們的這些好辦法相信你的家人和老師肯定很快就消除疲倦了。課文中的小朋友也請綠葉為老師唱歌呢!一起讀讀。(再讀第三段)
師:綠葉會唱一首怎樣的歌來幫老師消除疲倦?
生1:老師,老師休息吧!
生2:老師,老師我愛你。
生3:綠葉會唱:每當我輕輕走過你窗前……(學生們跟著唱)
……
師:我發現你們唱的時候都是輕輕的,這是為什么?
生1:因為夜深了,唱得很響會影響別人休息。
生2:唱得很響,會影響老師的工作。
師:你們真是細心又懂事的好孩子。誰還能聯系課文來說說?
生:課文中的綠葉是在風中沙沙,“沙沙”是比較輕的。
師:你真會讀課文,讓我們一起像綠葉一樣,為老師輕輕“唱歌”,消除一天的疲倦。(指導朗讀課文第三段)
這篇課文用優美的語言描寫了老師愛學生、學生愛老師的濃濃師生情。教師要讓學生受到人文的熏陶與感染,就只有從語言文字本身出發,在字里行間體會。教師緊緊圍繞“疲倦”一詞作文章,把這種情感體驗放在對“疲倦”一詞的理解中。整個教學過程,沒有理性的說教,孩子卻觸摸了,體驗了,表達了,這種熏染陶冶的“潛移默化”真正使學生既習得了語言,又受到了原汁原味的精神熏陶。因此以工具性為基礎,語文的人文性才能成為有源之水,源遠流長,發揮語文育人的作用。
二、以人文性為依托,讓工具性煥發無窮的魅力
語文課程所具有的人文教育優勢理所當然地要求它應發揮陶冶情操,培養高尚審美情趣,塑造健全人格的積極作用。因此,語文的工具性也只有以人文性為依托,它才能煥發強大的生命力。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喚醒他們的生活經驗,引導大家看圖想象,轉換角色,激起他們情感的漣漪,層層深入地體會了詩人的思鄉感情。最后又在樂曲的配合中,朗讀這首詩,入情入境,情感飽滿,朗讀到位。像這種以人文性為依托的教學,讓工具性煥發出了無窮的魅力,這樣的課堂既有了扎實地言語訓練,又有了深度的感悟,真正實現了“讓工具性與人文性齊飛”的目標。
總之,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大詩人王勃給我們帶來了經久的廣闊、悠遠的意境。今天我們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堂,也應該是“語言”與“精神”共舞,“工具性”與“人文性”齊飛!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漕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