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教師是否深入備課,是否問計于生兩個問題的追問,對打造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初中語文;高效課堂;備課;問計于生
所謂“高效課堂”,就是課堂教學效果最優化,在初中階段是指在課堂45分鐘內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達到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整合。語文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人文學科。通過教學不僅要求學生獲得知識、培養能力,而且更要達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從而樹立正確的生活觀、價值觀的目的。審視當下的初中語文課堂,不少學校、教師對打造高效課堂進行了諸多探索,也結合本校實際想出了不少方法,提出了諸如打造“本色課堂”“三主一導”等教學模式,有些縣市還舉行了多輪次的高效課堂推進會來宣傳典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體到每一個教師,每一堂課,如何讓教師每一堂課都高效是一個比較難界定,也缺乏一個權威的衡量標準。那么,作為一線語文教師,該怎樣構建自己的高效課堂呢?這里談自己的一些淺見。
我認為,語文教師要構建自己的高效課堂,可以做到“二問”:
一問:我深入備課了嗎?
說到備課,不少教師想到了“寫教案”(有人稱為“抄教案”),其實,備課又怎是一個“寫”或“抄”能概括得了的?教師要備好課就必須深入了解教材、進行文本解讀,不研究教材內容,不尋找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課堂教學蜻蜓點水或水深淹死人,效果不佳,自然是意料之中的事。特級教師李蒙鈐說過:“千重要,萬重要,吃透教材最重要;這個法,那個法,吃透教材才有法。”隨著教師專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備課時對教參的依賴正在逐步減少,教師應充分利用各種渠道(主要是網絡和書籍),大量搜集、占有與教學主題有關的教學資源,同時放出眼光,個性解讀文本,在課文中走個來回,備出來的課自然就有深度了。
當然,優秀的備課都是以教師廣泛的、大量的閱讀為基礎的,蘇霍姆林斯基筆下那位用一生備課的歷史教師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博覽群書,實現時時備課,如閱讀法布爾的《昆蟲記》后再教《綠色蟈蟈》,閱讀了《中國園林藝術》后再教《蘇州園林》,課堂效果會更好。北京三中60年代畢業的學生還記得上第一堂生物課時,施滸教師布置全班學生放學后到圖書館查閱生物學的隨便什么資料。到第二堂生物課,施老師讓學生隨便提問題,記錄了滿滿一黑板,但是沒有一個問題能難住施老師。學生打心底佩服了,會不認真學這門學科嗎?我們語文老師可以捫心自問一下:我有施老師的幾成功力?我讀了多少書?
教師備課時除了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外,還需備板書。不少學校實行集體備課,在備課時應交流板書設計,因為好的板書往往是課堂教學的畫龍點睛之筆。
一個精美的課堂教學設計必須以教師深厚的底蘊作為支撐。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在備課時可以先不借助任何參考材料,努力深入到文本的字、詞、句甚至標點中去理解,去發現。分別從“讀者”和“教者”的身份思考文本意義,求得個體對文本的原生態理解,再閱讀相關材料,對比中會常感到自己的淺顯,于是激發你要不斷地學習。如是多次備課,水平必定大為長進。當然,這是對教師備課的一個更高要求了,若能做到,你的課堂想不精彩都難。
二問:你問計于生了嗎?
陶行知有句名言:“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教師千萬不要以為學生不懂什么教學方法、教育原理,其實,學生不能說出具體的教學理論名稱,但是他們身上充滿了豐富的實踐智慧,很多時候,他們比我們更智慧。評價一堂課高效的標準有很多,我認為最主要的是學生學得怎么樣。教師講得神采飛揚,學生如墜云霧山中,這樣的課無論如何是談不上高效的。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師在課堂上要時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知道學生想什么,為什么會這樣想,要向學生問收獲、問意見、問方法、問對策。
我在學校教研活動中執教《藍藍的威尼斯》一課時,就采用了“問計于生”的方法。課前,我請班上的六位學生說說通過學習這一課希望有什么收獲。了解了學生最需要什么,我根據他們提出的要求,從初三學生學習《藍藍的威尼斯》后對自己校園的仿寫作文中找出5篇來,讓學生通過學習課文,做一回小評委,找出你認為仿寫的最好的一篇作文來,要說出認為寫得好的理由。
在教學中,在全班探究,全面解決問題后,我出示了《“三美”先中》《令人驕傲的先鋒初中》《繽紛先中》等五篇作文,讓學生各抒己見,既要說出這些作文仿寫成功的地方,又要說出你認為的不足之處。學生要想說的理由充分,就會回過頭來深入研讀課文,就會結合課文為學哥學姐的作文尋找閃光點。最終,大家不僅評出了最優秀習作,也看到了仿作與作家馬信德原作的差距。再讓他們寫作,讓他們談談學習課文的體會怎能不侃侃而談,娓娓道來?不少教師夸這一堂課上得出彩,殊不知這是我“問計于生”、因生施教結下的美麗果實。
有了成功的體驗,平時我會走進學生,讓學生零距離評價教師。在評價教師課堂得失時,就有不少學生說我應該控制講課的速度,因為很多時候我講得太快了,學生還沒聽懂就過去了,而且我不太喜歡用眼神和他們進行交流,不少學生干著急。瞧,學生說的多到位呀,這不正是我要改進的地方嗎?想學生所想,及學生所及。問計于生,比我們主觀臆斷要強得多,比我們硬性規定要有用得多。因為這些想法、要求充分體現了“學情”,才會有高效課堂的真正打造。
【參考文獻】
[1]竇桂梅.回到教育的原點.文化教育出版社.2011.1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先鋒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