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當下小學語文備課中各種現象的闡述,指出只有深入解讀文本,以文定教,回到教育的原點,腹有詩書氣自華,這才是真正的備課。
【關鍵詞】小學語文;備課;寫教案;教師閱讀
備課,就是教師在授課之前對教材內容、結構的深入理解,并結合自己的教學風格,對教師教法與學生學法的思考與確定。備課分隱形備課和顯性備課。課前鉆研教材、搜集教育信息、思考具體教法都屬于隱形備課,而最終把思考后的課堂結構寫下來就是顯性備課了。通過以上表述,我們不難發現,上課前思考的過程應該是備課最主要的環節,寫教案應該是思考成熟后的自然產物,可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一
對于大多數教師來說,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所提到的那位歷史老師“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的故事耳熟能詳。事實上,當下教師有沒有達到這樣的備課境界呢?在當今這個高度信息化、知識快餐化的時代,有多少教師能夠“板凳要坐十年冷”?不少教師通過網絡購書等方式購買名師精品備課書,更有不少學校集體購買冠名新課程教師備課叢書的各類教案集。這些教案拿來即可用,奉行“拿來主義”,已成為大多數教師的理所當然。不少學校,在教師的呼吁下,“寫備課筆記”這一步已經省略了,原因是大部分教師(包括分管教學領導)認為寫教案耗時無效,是在做無用功。取而代之的是集體購買的,每個年級一致的名師教案集。教師教前寫好課堂教學調整,課后要進行書面反思。反思也有規定,每一篇課文至少要有一篇反思,字數不少于300字。這些學校的教學管理者乃至教師認為這種做法踐行了斯金納所說的“教師成長=經驗+反思”。
二
曾在多家報刊上讀到這樣一則新聞:重慶市小學教師高麗婭因為自己的教案本(自己手寫的那種)被學校處理掉而和自己的學校打官司,這起全國首例教案官司歷時一年多。雖然這只是個例,但我們需要思考的是,無論是教案調整或者是手寫教案,我們的備課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嗎?不少剛走上教育崗位的新教師缺少這種讀教材,讀教參,解讀文本,再參考別人教案寫自己教案的過程,他(她)的教學是不是入門了呢?更不用說是博覽群書了。
也許,學校管理者的出發點是好的,讓教師把寫教案的時間用在鉆研教材、教法上,寫好課后反思上。可有道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這種想法落實到具體的每個教師備課上,產生的效果是不是如領導所愿呢?這是一個很大的問號。有些教師剛開學就把一學期的備課筆記差不多抄好了,有些教師采用現成教案集時幾乎無調整(有的是幾個星期一次性調整),反思大多從網絡下載,這些問題該如何解決呢?筆者曾經碰到過一個教師,在寫作文教案時(學校要求每篇作文教案要分三部分:習作指導、總體評價及具體學生優點與存在問題摘錄、習作點評與二次指導),該教師開學半個月就把全學期的教案都寫完了,而且把學生習作中的優點與問題列出,也點到人進行了評價,如張麗麗同學寫“跳山羊”怎樣跳的過程太簡單了,還應寫出心理變化。問題是這篇作文學生還沒有寫,張麗麗同學會不會寫“跳山羊”這個題材都是未知數,怎么就知道可能會存在這個問題呢?后來發現,這位老師的教案是有藍本的:教上一屆一位老師的備課筆記。有教師驚呼:連備課都能玩穿越!
三
聽過一位教師執教五年級《滴水穿石的啟示》隨堂課,我發現她的每一個問題在學生買的《語文非常課課通》上都有現成的答案。學生的回答千人一面,包括用詞造句,教師對每一個問題也不去追問,仿佛到此學生已經掌握了。等教師拿著書轉身板書時,我發現了其中的“奧秘”:原來教師的書本中也夾著《語文非常課課通》。怪不得師生心有靈犀一點通。其中回答某個問題時,有學生拿起《課課通》一字不落讀完,最后一句是“齊白石終于成為一名蜚聲中外的大畫家。”教師欣喜地說:“你說得非常好,不過有個音讀錯了,不讀蜚(fēi)聲中外,應該讀蠻(mán)聲中外。”此言一出,聽課教師皆驚。課后,聽課教師指出了錯誤,執教老師慚愧地說:“是我備課不認真,沒有去查這個字的讀音,下次一定改正。”
也聽過一位教師執教四年級《但愿人長久》一課,讀到“人們都在歡歡喜喜地品嘗著瓜果,觀賞著明月”一句時,有學生問:“這天是中秋節,蘇軾他們為什么只吃瓜果,不吃月餅呢?”作為聽課者的我覺得這個問題太簡單了,因為這本是后人對北宋文學家蘇軾寫《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想象而寫的一個故事,寫吃瓜果是一個概括,意指品嘗各種食品。只聽那位教師給出了解答:“月餅是到明朝時期才有的,蘇軾是宋朝文學家,那時還沒有月餅。”課后,這位教師說,他在《教師人文讀本》上曾看到過這方面的知識,學生問到了這個問題,就搬出來解答了。這位教師愛讀書是大家公認的,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課堂教學舉重若輕也就不難理解了。
四
我認為,教師備課時靜下心來寫教案,有利于把教學理論與實際教學進行有機融合。當然,教師能把想到的問題寫在書本上,重點處圈圈點點,實現教案形式的多樣化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備課方式。
現實中,我們能說很多大道理,可唯獨少了對常識的敬畏。備課變成寫教案實在是認識上的偏差。沒有深入解讀文本,以文定教,那所有的備課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課堂是教師“內力”的“試金石”,作為教師,只有回到教育的原點,多讀書,讀大量的書,求得源頭活水來,這樣的備課才是真備課,這樣的備課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降低你的教學水平,才會讓你的教學之樹常青。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江心沙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