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設問是新課程大力倡導的主要學習方式之一,從當前課堂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入手,并結合教學實例,論述了有效設問的涵義、功能、策略和應注意的問題。
一、問題的提出
在傳統的課堂上,提問只是教師的行為,新課程改革已有幾年了,老師們的問題意識較傳統課堂有了明顯的增強,但部分老師設置的問題還存在如下方面的不足:問題缺乏一定的思維力度,濫問問題,學生不經過思考就能立即回答;問題問的范圍太廣,無針對性,學生不知從何處回答;問題問的太難,無鋪墊,學生不會回答。
新課程改革強調通過問題來進行教學,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問題意識,能夠發現和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敢于質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課堂教學中,設問是一種的重要學習方式,它被運用于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成為師生雙邊活動的紐帶。為此,教師要合理的設計課堂教學,盡可能的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積極探究從而解決問題。
二、有效設問的涵義
數學家波利亞認為:“哪里沒有困難,哪里也就沒有問題”。問題觸發思維活動去尋求解答,而一旦找到完成任務的手段或方法并付諸實施,問題即得到解決。我認為有效設問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恰當的設置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或是提供給學生適當的研究性問題,以促進學生思考、探索和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啟發學生思維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
三、有效設問的策略
(一)提問要有針對性
首先,教師要認真分析教材,明確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以此作為設計問題的依據,提出的問題既要突出教學重點,又要能突破教學難點。如《鐵的冶煉合金》第一課時的導入,教師可通過多媒體圖片先讓學生感知鐵的重要用途,再通過回憶地殼中鐵元素的分布情況及第一節剛學生過的“鐵礦石”的相關知識,提出如下問題:如何使鐵礦石變成鐵單質?從而導入本節課所要學習的主要內容。
其次,課堂提問還必須針對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使學生能找得到問題的切入點,即不能太易或太難。如讓學生回答“如何使鐵礦石變成鐵單質”太難,因為鐵礦石是混合物,問題太難則會使學生失去信心,無法保持經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從而失去提問的價值。教師應在“已知區”與“最近發展區”的結合點即知識的“增長點”上設問,這樣有助于原有認知結構對新知識的同化,使認知結構得到補充完善,并最終使學生認知結構中的“最近發展區”上升為“已知區”。問題改為“如何使氧化鐵變成鐵單質?”則不同了,這時學生則有話可說了。
(二)提問要有“啟發性”
啟發性是指所提問題能觸動學生的思維神經,為學生指明正確的思維方法及方向。要想讓提問變得有效,必須具有啟發功能,要求學生“探求”或思考他們正在學習的內容并組織答案。這意味著教師要避免問一些只有唯一答案的問題。應避免不分巨細、處處皆問的做法。教師提問過易,則學生無須動腦,會產生輕視及厭倦心理;提問過難,則學生無從思考,易喪失信心,產生退避心理。只有在學生最近發展區上的提問,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由潛在水平轉化到新的水平。如“一氧化碳與氧化鐵的反應”實驗中,有老師設問:先通一氧化碳還是先點燃酒精燈?此提問過易,則學生無須動腦就能回答,因為課本上有“先通一氧化碳”的描述,如將問題改為“為什么要先通一氧化碳?”,則問題的啟發功能就體現出來了。
(三)提問要有“層次性”
所謂提問的層次性,就是提出的問題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個臺階地引向新的高度。應具有兩個原則:一是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能拾級而上;二是面向全體,讓每個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能享受成功的愉悅。還以“一氧化碳與氧化鐵的反應”實驗為例,對玻璃管中“黑色固體成分”的探究教學,有老師提問:“如何證明黑色固體的成分?”,此問題就缺乏層次性,因為學生還不知道黑色固體是什么?如將問題改成“根據質量守恒定律,推斷黑色固體的成分”,再設置“如何證明黑色固體是鐵”的遞進問題,則大多數會參與到相關問題的討論中來。為此,設置問題,環環相扣;解決問題,層層剝筍。提問具有層次性,學生才能循序漸進,逐步提高。
(四)提問要有“開放性”
教師有意識地提出一些答案、條件、解法、策略均不唯一的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并解決問題。如《化石燃料的利用》中關于“選用哪一種燃料更合算?”的教學,有老師提問:“僅從經濟上看,選用哪一種燃料更合算?”、“僅從熱值上看,選用哪一種燃料更合算?”等,很明顯上述提問缺乏開放性,如改為“選擇燃料要考慮哪些因素?” ,這樣的問題有助于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機會和交流互動機會,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還有利于促進學生從模仿走向創新。
總而言之,問題是教與學的心臟,是學習思維的動力和方向。教師要把握好尺度,運用有效設問激活化學課堂教學,使有效設問成為聯系師生情感的紐帶,溝通師生認知的橋梁,構建學生主體參與的、交互的、和諧的、高效的、創新的學習方式,最終使學生獲得知識、發展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外國語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