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如球場,只有運籌帷幄的預設,動態推進的機智,才能成就“臨門一腳”的生成。
本文所說的預設就是備課。備課不需要對課堂情境教學行為進行完整設計,事實上他們只需要描述大概路線,課堂上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它就像一個完美的手稿,總是充滿懸念。
本文所說的生成是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文本對話、碰撞、共鳴激起的美麗浪花,是課堂上無法預約的精彩。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堂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 課堂是一個鮮活的生命體,在動態過程中,有許多美妙的不期而至。生成,常常是學生主體的“臨門一腳”。
一、生成基礎:深入挖掘教材
教師只有對文本有深入的了解,精心設計各個教學環節,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思考才有更多的可能。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在教學實踐中,要因學情的變化而調整教學設計,開發和利用有價值的新資源,以產生有價值的問題,使課堂閃光,推動教學活動。
如《赤壁賦》第一課時的教學預設:
1.導入新課:人生有低谷,看《赤壁賦》,知蘇東坡。2.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3.講“賦”文體知識理。4.解讀課文:①宏觀把握每段大要及感情的變化“樂——悲——樂”;②具體品讀課文第一段:描摹秋江月夜圖景,第二段:理清作者情感的變化線索。5.布置預習題,結課。
預設緊扣“體會本文詩情、畫意、理趣的完美融合,探討文中的人生哲理”這一要點,深入挖掘教材,這是基礎,基礎雖定,又不能拘泥。
理解文本內容、明確目標,教師必須知道,上課要抓主要目標,要解決主要問題,預設時,心中要有一個大的框架,想象其效果,想象學生到底能得到什么,課往什么方向走,如何來提高課堂效率,如何突出主體,體現教師引領作用。
二、生成保障:彈性課堂預設
課堂教學過程、走向是我們課前預設的,關節點是經過精心設計的;但它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可以根據學情而變化的。我們在進行教學流程、教學內容的預設時,要留有很大的調節余地。班不同、人不同,成果也各異。教學要因材施教,因時因地而異。只有那些自由的、富有預見的、情境比較協調的和靈活多變的預設,才能使我們的課堂生成擁有更多的可能。
如《念奴嬌·赤壁懷古》彈性預設片斷:
預設目標:領會詩中豪邁壯闊的意境和蘇軾對英雄人物周瑜的仰慕之情。
預設1:多媒播放《三國演義》中的片頭畫面,“滾滾長江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設問:看后你們有什么感受?
預設2:將“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和“滾滾長江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相比較,它們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處呢?
筆者在教學中發現,預設2更易生成,預設1學生盡管能感受到了長江的雄闊博大,加上音效的感染,思緒飄飛,但不知如何表達,找不到切入口。而預設2易打開缺口:
生1:從“浪花淘盡英雄”,我體悟到自然的永恒、人生的短暫,無論英雄還是狗熊,都是要死的。從“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我體會到同樣是死,但要流芳百世。
生2:我從“是非成敗轉頭空”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中讀出歷史成敗又如何、英雄人物轉眼空,而我們只是蒼海一粟,浪花一朵。
生3:在比較中我發現:蘇東坡在豪邁中充滿了對英雄人物的仰慕:“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正如葉瀾教授指出:“教師只要思想上真正顧及了學生的多方面成長、顧及了生命活動的多面性和師生共同活動中多種組合和發展方式的可能,就能發現課堂教學具有生成性特征。”學生情況不一樣,不作彈性課堂預設,往往一“定”就死,一“放”就亂。作彈性預設,運籌帷幄之中,決勝課堂內外。
三、生成前提:靈活調整思路
學生出錯是正常的,容錯是一種雅量,更是一種策略,錯誤的本身就是一種生成資源。這種資源在老師的巧妙組織下生成教學的智慧,創造出意想不到的教育與教學效果。
如教學《醉花陰》,我分析詞句“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講到用“黃花”喻憔悴的女詞人的妙處時,有一個學生冷不丁來了一句:“人比豆芽瘦,只剩水和豆。”全班哄笑。
師:“豆芽”和“黃花”為喻體有什么不同呢?
生1:“黃花”比“豆芽”雅,“豆芽”太俗,不屬于文學語言。
生2:“黃花”切合詞意,“東籬把酒黃昏后”,由“東籬”自然聯想到“黃花”。
生3:“黃花”在古詩中就作為“愁”的意象。
師:上面的三位同學說得都有道理,2、3兩位同學說得精彩、精要,“豆芽”只能表“瘦”,表達不出“愁”;“黃花”既能表現“瘦”又能傳達“愁’的意境,產生藝術美。而“黃花”不僅寫形又重在寫神——寫情寫愁。詞語原來不分雅俗,用得恰當生動、符合語境就傳神。
關注每一堂課預設,機動處理每堂課的生成,讓預設與生成在互相演進的過程推進,用教師智慧演繹課堂,避免“有心栽花花不開”的現象,從而插柳成蔭,出現一道又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總之,課堂是未知方向的旅行,有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渠道和美麗的風景,而不是一切必須按照固定的路線的沒有激情旅行,精彩的課堂,既有教師的充分預設,為精彩的課堂打下基礎;又要有課堂的精彩生成,讓課堂更加靈動、充實,只有把生成和預設完善的結合起來,才能夠讓課堂呈現出亮點,讓課堂教學更加有效進行。
(作者單位:江蘇省盱眙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