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生物學教學中,培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上好生物課的關鍵。該文以青少年的心理特點為依據,結合生物新課程教學實踐經驗,總結出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5種方法,使學生在“樂學”過程中自主建構知識。
【關鍵詞】初中生物;學習興趣;激發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教學效果的影響是巨大的。因此,《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2011版)》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關乎學生一生的發展,因此,要特別關注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要求。”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興趣關鍵是要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就是從老師、父母“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下面就在生物學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探討幾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情感投資,融洽師生關系
學生喜歡這個老師,對他任教的這門學科也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教師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以自己的個人魅力感動學生,用自己的教學行為引導學生,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堅持做到無論自己心情如何始終能夠面帶笑容授課,通過親切的語言、目光和表情充分流露出對每一位學生的信任和期待,使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接受知識。同時,教師課余時間要深入學生中去,講講生物領域的各種趣聞,幫助解決學生生活中的一些疑問。長此以往,學生就會“親其師,信其道”。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深深體會到,教師如能尊重學生,學生則更能尊重教師,并能主動和教師交流,教師則會把對學生的愛融入到教學中,促使師生間有更多的共同語言,師生關系平等融洽,學生自然喜歡教師所教授的學科。
二、巧妙引導,激發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導入方式能給學生造成求知的懸念,激發他們的學習情趣,使學生產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愿望和熱情。如講“生物與環境”時,可巧用詩詞“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來導出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學習“種子結構”時,可請學生猜一植物果實的謎語:“麻屋子,紅帳子,里面住著白胖子。”并分別指出“麻屋子”、“紅帳子”、“白胖子”分別代表什么結構。在介紹“近親結婚的危害”時,講述名人故事,引出疑問:為什么在英國會出現“皇室病”?為什么達爾文生育的孩子不是死亡就是終身不育?通過這些有趣的例子使枯燥的課堂變得趣味盎然,同時教師也要把握分寸,不能為了迎合學生情趣,而沖淡學生自主建構知識。
三、直觀教學,培養學習興趣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具體的東西往往比抽象的東西更容易被感知。”生物學就是直觀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學生對生物活體(實物)、標本、模型、掛圖等直觀教具具有很大的熱情,而對幻燈、投影、錄像、電視、電腦等現代教育技術更感興趣。通過直觀教學不僅可增加學生學習的資源,大大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而且也可把復雜問題簡單化,讓學生學得更輕松。如進行顯微鏡結構學習時,我們按兩個學生一組分發顯微鏡,讓學生對照圖示認識結構,練習使用,課后逐個測試。這樣學生面對實物,看得見,摸得著,對知識掌握得快而牢。“人的生殖”一直是學生很“期待”的一節課,如果按照一般生理課的上課模式,講講男、女結構與生理、青春期衛生,那么整堂課勢必在男生的哄笑聲,女生的害羞聲中草草結束。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筆者上網找了一段名為《小威,向前沖!》的動畫短片,它用擬人的手法講述了精子小威如何克服重重困難與卵子結合,形成受精卵后在子宮內分裂生長,直至新生兒的降生。筆者觀察發現,學生看的都很認真,就連平時時常走神的學生也聚精會神的看著。學生通過動畫再結合課本的解釋很好地理解、掌握了人的生殖過程。
四、聯系實際,增強學習興趣
美國學者杜威說過:“每一位教師都是帶著自己的哲學思想走向課堂,同樣,每一位學生也是帶著各自不同的經驗、情感和知識積累走進課堂的。”因此,將生物學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使理論回到實踐,不僅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材中教學內容的選取大多是生物學基礎知識,這些知識一經滲透和遷移,就能解決生產和生活實際中的不少問題。例如:“植物吸水、失水的原理”可以用來解釋為什么發焉的黃瓜放在清水里,黃瓜會硬挺起來,而用糖拌番茄,盤子里會出現很多水。“植物的呼吸作用”可以向糧食的儲存和種子的保管滲透,向農田的松土和排澇上遷移。“伴性遺傳”現象解決了學生對于色盲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的困惑。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可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興趣的同時,還能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生物學來自生活,又為生活服務,從而促進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科學社會技術。
五、第二課堂,開拓學習興趣
第二課堂為學生課外繼續學習,研究生物學知識提供了平臺。我們根據學生自愿參加的原則,按照學生的愛好和特點制定了一系列活動方案。如帶領學生觀察校園植物,就近參觀桂花公園,指導采集和制作生物標本;我們在實驗室選取不同的材料制作葉脈書簽,指導學生解剖鯽魚,進一步了解其內部結構等。新課程教科書中安排了很多探究實驗和課外調查,但學生學業負擔重,很少會主動去做,教學中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安排學生在課堂內完成。這時就可以充分發揮生物課外小組的作用,先讓小組學生依據教材利用活動及業余時間進行探究,然后將探究的過程和結果反饋回課堂展示。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合作精神,還能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大大提升了學生對學習生物的興趣和熱情。
總之,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源泉,濃厚的學習興趣,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培養學生的鉆研精神,開發他們的創新能力。要把生物學教好、學會,興趣是前提,抓住學生的“胃口”,才能抓住學生的“心”,從而在教學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基礎醫學與生物科學學院
江蘇省蘇州市振華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