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是需求的動力。語文是一門基礎文化課,是各門課程的奠基石。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語文課的作用,顯得尤其重要。長期以來,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被動接受式的學習,嚴重束縛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有必要在教學進程中采取相應策略,以激發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興趣。
【關鍵詞】語文學習;興趣;策略
語文在各門學科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現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中學,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F在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培養興趣的前提
學生們希望師生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和諧的,亦師亦友型的。中學生情感逐漸變得豐富、活躍,富于感染力,容易動感情,也重感情。筆者了解到,如果對一個學生說:“你怎么那么差?你怎么學的呀?”假如換個方式:“你的學習存在什么困難?我們一起來想辦法?”收效絕然不同。第二種說法是平等的,關心的;第一種是居高臨下的責問。學生們更容易接受第二種,那各方面工作的開展也自然和順暢。當教師與學生能處在同一個層面上去考慮問題,分析原因,教師能感受學生的感受,那離成功不會遠!據長期的教學實踐的了解,學生喜歡幽默風趣的師者,喜歡不罵人的老師,喜歡能站在他們的角度著想的老師。他們還認為,老師與學生之間應該擁有共同的興趣,朝著相同的目標,快樂的學著??梢姡處熞D變觀念,要明確自己的定位是任重而道遠的。
二、創造情景,活躍氣氛,培養興趣
孔子說過:“知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彼褜W習中的“樂”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據的。應該怎樣讓學生成為學習語文的“樂之者”?首先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創造教學情景,在活躍課堂氣氛這一環節上下功夫?!盎钴S”的表現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學生在教師指導啟發下“思”和“言”的活躍,尤其是“言”的活躍。為此,備課時就根據學生實際水平的差異,在設計問題的時候,應考慮到難、中、易都有的題目,在提問題時,讓不同基礎的學生回答不同的問題,使每位學生都能正確或者比較正確地回答,使每位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長期堅持這樣做,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得不到強化嗎?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激發興趣
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多媒體輔助教學已廣泛地運用到各階段、各學科的教學之中,中學語文教學也不例外。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它在語文教學中起到的作用是傳統的教學手段無法取代的。語文課要求教師語言生動、氣氛活躍,但僅這樣學生們就愿意聽、聽得進去嗎?作為教師,必須想法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使語文課堂像一塊磁石一樣吸引學生的眼球,吸引學生的思想。興趣是一種無形的動力,良好的興趣能使學生迅速地進入最佳學習狀態。而運作多媒體技術,關鍵在于課件。教師設計課件時應從多方面考慮:一般來說,文字內容不宜過多,字體要醒目,文字和背景著色要搭配合理,文字的出現可采取多種形式,讓學生渴望去了解文字的。內容,這樣才能印象深刻;聲音可以渲染氣氛,刺激注意力,但在應用時應注意聲音的強度,一般宜采用舒緩的輕音樂,聲音應與動畫同步播放;動畫要講究新穎、適用;整體內容要盡量追求新穎,貼近鮮活的生活實際。
四、縱橫結合,聯系生活,激發興趣
課堂教學要著眼發展性首先應增強開放意識,搞好三個方面的結合:即與課外相結合,與所學其它學科相結合,與生活相結合。與課外相結合,這個結合是從縱橫兩向結合即用已學過的知識來學習后來的知識。比如《祝?!芬晃?,教學前可通過《少年閏土》進行縱向遷移,使之理解掌握《祝?!分械拈c土形象。橫向的結合,這就要求平時我們要注意指導學生把與教學有關的材料積累起來,特別是語文課堂中的事理說明文,如《死海不死》等課文就又必須在教學之前指導學生搞好有關的課外閱讀,掌握有關的知識,拓寬學生視野,這樣在掌握相關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基礎上掌握課文的寫作知識。與其它學科相結合,是指各種知識技能之間存在相同或相似的地方,教學中應結合初中階段的各種知識來教學語文課,更好地提高語文素質,與生活相結合。中學語文課本,內容注重生活,把反映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方面的文章分單元編排。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把課本與生活結合起來,從而認識生活,同時與學生實際相結合進行指導,讓學生寫出自己身邊真正的生活,激發學生興趣。
五、抓住人物引發聯想,激發情感,提高興趣
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是生活中人物原型的藝術表現,散文中的人物更帶有原型的明顯痕跡。教學中教師利用藝術真實引發學生聯想生活真實,再回頭品味藝術真實,從而增強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染力,學生的興趣也隨之調動起來。例如,朱自清《背影》這篇散文,表現的是父親對兒子的摯愛之情。文章主要通過描寫父親的行動來刻畫形象。我教這一課,就讓學生帶著對自己父親真切感、親昵感去體會父愛。我引導學生說,你們覺得文中哪些事情最能表現父親的愛子之情?文中的父愛有什么特點?學生思考了一會兒說,父愛往往用行動而不用語言,作為子女的一般不易感受的到。我接著引導,你們感受到過深沉的父愛嗎?比如送你們上學,半夜送你們上醫院等等?這一問,學生的情緒高漲起來了,紛紛談論起自己的父親如何如何愛自己,不怕累不怕苦等。我再問,那么你對自己的父親是一種什么感情?學生又踴躍發言。然后我順勢轉入課文,引導學生去理解作者在文中對父親的感情是什么。
當然,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方法還有很多,需要教師努力去探索,轉變教學觀念,跟上時代的步伐,相信一定能在教學天地里開辟一片廣闊蔥郁的綠茵地。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明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