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過去年代至今,客籍作家歷經日據、終戰、戰后到經濟起飛,客家文化在臺灣文學中從未刻劃出自己的版圖,只是隨著時代變遷,與客籍作家呈現的文化觀、關注點一起,從過去擅于描寫的悲歡離合走出,背負傳統迎向現實。
沉默了一世紀,客家書寫隨著母語覺醒浪潮,逐次蘇醒,越來越多元的客家主題、客家書寫在臺灣各個角落萌芽。
早年臺灣開發史中,向來崇尚古訓的客家人,在晴耕雨讀、耕讀傳家的家學中,造就不少文人雅士,以古典文學造詣或詩文記錄早年臺灣客家村生活,或是強調客家原鄉與臺灣客家村的生活變貌。
日據時代,受到新文學啟蒙,臺灣知識分子以小說記錄臺灣社會經驗的作品居多,源于客家村生活經驗的作品與悲天憫人的生活歷練,反映異族政策的臺灣客家文人、心境,例如龍瑛宗、吳濁流……都是代表人物。
終戰后,從鐘理和、吳濁流到鐘肇政、李喬、江上、林柏燕等,一路凸顯客家生活的客籍作家,歷經戒嚴、白色恐怖與錯誤的母語政策,影響了后輩年輕作家在客家書寫的領域。
在20世紀70年代鄉土意識抬頭時,臺灣的客籍作品一度成為當年文藝青年閱讀指標,延續日據客籍作家作品呈現的家國、族群悲情到文字擠壓過程,大家從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功狗》、《臺灣連翹》中讀到客家文人悲天憫人的吶喊。
進而在終戰后,閱讀鐘理和《笠山農場》等,使客家農村、客家婦女、南部客家莊印象深深烙印在讀者腦海中。而鐘肇政的《濁流三部曲》、李喬的《臺灣人三部曲》,更成為臺灣文學中的“重量級”。
而在50年代、60年代長期受母語政策打壓的客籍作家,在吳濁流創辦《臺灣文藝》時,并沒有熄滅創作的火花,借著這片園地,亦培養出不少客藉作家,如江上的礦工文學、黃娟、林柏燕、初試啼聲的鐘鐵民等,都是早年《臺灣文藝》的常客。帶有客家血統的林海音,亦在50年代編輯副刊時,讓不少客籍作家作品能在主流報刊上有片文字的舞臺,并成為熟絡外省作家與本省作家的橋梁。
但是長期的母語打壓政策,使客語被踐踏成沒有聲音的族群,一度使客家族群被稱為隱形人,四百多萬客家人中,母語大量流失及客家意識淡薄,已成為這一代的隱憂。
80年代后,由于社會、政治環境漸漸松綁,客家書寫投入者漸多,才從隱形人背后一一浮現,勇于在小說,詩歌、研究、評論等領域中大膽凸顯客家意識,延續前人書寫筆跡。其中以吳錦發、雪眸小說較引人注目,吳錦發的小說《秋菊》亦改編成電影,大量使用客語,是繼鐘理和作品《原鄉人》等之后,在近代被改編的客家文學作品。
隨著傳媒多元化呈現,客家書寫亦不再限于小說創作,彭瑞金、黃子堯的評論,劉還月、藍博洲的田野調查,葉日松的客家詩等,豐富了客家書寫的內容。
進入90年代之后,客家書寫亦逐次由邊緣文化走向深耕文化,這些年經過“還我母語運動”,在“新客家人”的呼聲中,客家文化的獨特性在客家研究中被賦予的客家意識再被凸顯,相對于原住民文化、臺語文化的發展,客家書寫大量出現還是90年代的事。
各地文史工作者田野研究投入的鄉土志、臺原出版和常民文化出版品,為有興趣客家學的研究者提供發表管道,而日本研究客家文化的書本也在這些年逐次引入臺灣,電視傳播、廣播對客家文化偶爾關愛的眼神,也讓客家書寫者、閱讀者有多一些選擇,盡管這些節目在主流傳播洪流中一再被淹沒,但仍可見到希望的種子。
前衛出版社亦重新印行臺灣客籍作家精選集,以客家族群聚集的縣市文化中心亦開始投入客籍作家全集編寫出版的工作,如高雄文化中心出版鐘理和全集;苗栗、新竹等文化中心在縣籍作家作品中,以客籍作品為主要對象的文化政策,多少彌補客籍作家多年來的空白,并給予民間文化工作者某種程度的肯定。此外,“中研院民族所”在近幾年結合民間、海內外華人客家研究學者所呈現的“客家研究”亦蔚為風氣,幾場大型研討會,為客家研究者、書寫者提供了交流的舞臺。
自1995年后,客家籍文化工作者投入客家書寫領域,亦不限于文字表達、意識型態著墨,而有較多空間陳述“客家”,從民俗、歷史、傳統與現代糾結、女性議題、田野話題,到城市風格,甚至結合音樂、現代畫的詩句呈現,都有客家書寫的風貌。
如藍博洲投入白色恐怖調查、邱彥貴從事福佬客研究、吳德亮在繪畫與現代詩間呈現的新一代客家文化版圖、葉日松溫文儒雅的客家詩,還有年近八十的杜潘芳格,以客家意識結合女性風格的客家詩,觸動了客家年輕人對客家文化的意識窗口。黃子堯近年來致力于臺灣客家文學史的編寫,陳板、劉還月、楊長鎮投入的客家田野,吳榮順深耕的客家音樂采集,羅肇錦、涂春景等致力的客家音韻、客家俗諺整編,張堂锜自黃尊憲之后的客家文學評論,加上原有彭瑞金、徐正光、蕭新煌等臺面上的客家研究學者的著作,為客家書寫角落增添了許多空間。
這些年來,顏志文、陳永淘、蘇宇威、林生祥等青壯創作歌手,以個人創作的客家詞曲,寫出這一代的客家鄉愁、結合客家意識與現代語詞的歌詞,無疑又為客家書寫打開新的窗門。
大部頭《臺灣客家族群史》,六堆文教基金會的《六堆客家鄉土志》,近二百萬字、十四篇章的巨作,以及在桃竹苗區各客家鄉志的出版,如正在進行中的龍潭、獅潭等鄉志,及花東一帶的“富里”鄉志,“富田”等文史出版,都由客家文史研究新秀全力以赴。
苗栗文化中心出版由王幼華執筆的《苗栗文學史》,全書四十萬字,詳細記載苗栗文學發展,其中大部分為客籍作家。臺灣清大陳萬益教授亦在新竹主持《吳濁流全集》、《龍瑛宗全集》的整編,年輕客家書寫者也越來越投入客家議題的寫作,預見客家書寫未來的花團錦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