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的實施,“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在教師的頭腦中逐步確立和鞏固,于是,課堂教學中出現了許多新的教學設計和教學行為。但是,我們在為許多教師大膽創新、張揚學生個性、追求獨特教學風格而感到欣喜的同時,也發現一些教師在課堂上耍弄“花拳繡腿”,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放任、隨意與浮躁,一些帶有普遍性的傾向必須引起我們的關注與反思。
一、自主:既要凸顯主體,也要體現主導
[案例1]教學片段:蘇教版數學第二冊《20以內的退位減法》
教師出示投影,屏幕上出現了公園里賣氣球的場面,孩子們在買氣球。
師:總共有15個氣球,賣掉了9個,還有幾個?同學們用你喜歡的方式算一算。
生A:15-10+1=6;
生B:10-9=1,1+5=6;
生C:因為9+6=15,所以15-9=6;
生D:9=5+4,5-5=0,10-4=6。
……
師:同學們想出了很多方法,在這些方法當中,你最喜歡哪一種方法?
學生們爭先恐后地回答。
師:用你們喜歡的方法完成下面的問題(略)。
[反思]在上述教學片段中,從表面上看,教者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了學生的獨特體驗,尊重個體差異,但是學生由于自身知識、經驗和思維的限制,他的個人思考、個性的理解并不是最佳的、正確的。目前,數學教學中還有一些類似的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一切讓學生說了算。不管學生如何理解、如何想 、如何表達,總是一味地肯定和表揚;或者在沒有充分引導、創設情境的情況下,讓學生“喜歡哪種方法就用哪種方法算”“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想用什么方式學習就用什么方式學習”……這些做法表面上看是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實際上卻是“放羊式”的任其自流。
二、合作:從形式走向實質
[案例2]《兩步計算的應用題》的教學片段
教師呈現問題情境:
母親節到了,商店出售的康乃馨3支12元,菊花4支20元,百合花5支40元,老師想買一束50元左右的花,請你設計一種方案。
在這之后,教師立即讓學生分組討論。
(學生按自己的喜好組成小組,開始合作學習。有的是一個優秀生在發言,其他學生當聽眾;有的是你一言我一語,卻沒有圍繞主題;有的對問題還不清楚,無從做起……)
然后各小組匯報學習成果并選派一名代表發言,其他同學的發言被代表取代了。
[反思]在學生沒有充分獨立思考的情況下進行合作學習,由于學生還沒來得及思考問題情境,更談不上有自己的獨立方案,很容易造成組內優生一言堂,其他學生人云亦云,沒有圍繞主題,使討論流于形式,達不到合作學習的目的。這樣的合作只能是為個別優生提供展示的機會,小組合作加工整理的結果與所得也是膚淺的、片面的。同時,各組的成員在組成上也差異過大,自然對各自承擔的探究任務、合作目標在完成質量上有好有壞,影響集體對文本的整體學習效果。
合作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要注意三點:一是做好合作準備。在小組合作學習之前,教師一定要留給學生充足的獨立思考的時間,學生必須對所需要研究的問題有初步的認識和了解,然后再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二是明確合作目標。在小組合作之前,教師要讓學生明確小組合作的目的是什么、通過合作要達到什么目標、各自在小組合作中擔任什么角色、需要完成什么任務,從而讓學生有的放矢地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三是形成合作機制。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組內成員應該有明確的分工,每一個合作小組都要有一名“領頭羊”負責組內活動的組織與協調,確保合作學習有序進行,保證組內成員有平等的參與機會。
三、探究:該出手時才出手
[案例3]教學片段:華東師大版數學七年級二冊《三角形的外角和》
引入新課后,第一步,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畫出兩個三角形;第二步,學生用剪刀剪下三角形的兩個角,拼放在另一個角的外角上,正好重合;第三步,學生用剪刀剪下三角形的三個外角,拼放在一起,三個外角組成一個周角。
部分學生得出結論:三角形的一個外角等于不相鄰的兩個內角的和(共三條,余略)。
[反思]這節課基本上學生都在探索和體驗,動手“做數學”,過程由學生完成,結論由學生得出,教師基本上沒有講授,沒有進行分析和推理論證。然而數學知識單靠學生探究、體驗就能獲取嗎?這樣獲取的知識是真實可靠的嗎?另外,許多學生第三個結論還未得出已經下課了,過度的探究在教學時間上也不允許。
四、整合:數學課別變了味
[案例4] 教學片段:蘇教版數學一年級下冊《認識人民幣》。
初步認識人民幣后,教師設計了一個購物活動,讓3名學生扮演售貨員,其余學生模仿顧客,在布置好的小文具柜前購物。學生爭先恐后地用仿真樣幣“購買”鉛筆、本子、橡皮等。10多分鐘過去了,學生仍興致勃勃地擺弄著“買”來的物品,旁若無人地討論,課堂氣氛異常活躍……
[反思]本節課的任務是“認識人民幣”,但在購物活動中,大部分學生把注意力放在了具體的物品上,“買者”和“賣者”都不去注意幣值大小,對物品的興趣遠遠超過了人民幣。從形式上看,學生積極性高,主動地投入和參與了學習活動,活動中也滲透了情感、態度、價值觀,但這節課要完成什么任務?活動與認識人民幣有多大關聯?
新課程提出要賦予學生更多自主實踐、親身體驗的機會,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改變以往數學教學忽視學生實踐和感性操作的傾向。應該肯定,活動對人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本節課中,設計購物場景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但活動不應該只注重外在表現方式,更多的應是注重內在品質,要根據學科特點與學生年齡特點,圍繞教學目標設計處于學生“最近發展區”的活動,用活動這一外顯形式幫助學生理解、體會教學內容。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外國語學校仙林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