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正發生著實質性的變化。教學過程是“靜態預設”在課堂中“動態實施”的過程,因為課堂是開放的,教學是動態生成的。生成,不是對預設的否定,不是指針的偏轉,而是對預設的提升和超越。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精心預設,課堂上有效引導動態生成,使教學呈現和諧之美呢?筆者以為:
一、關系的正本清源
“教學預設”就是“預先設計”,是指教師對未來發生教學行為的準備和設計;所謂“動態生成”就是“自然生長”,即在課堂教學動態發展的過程中,隨機生成的問題(教學內容)或教學活動。在對兩者本質的追溯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預設和生成并非是水火不容的冤家對頭,預設是教學的前期準備,作為教學活動的發起者、組織者,教師理應要針對兒童認知特點和學科知識特點充分預設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生成則體現在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因勢利導,順學而導,根據實際情況對教學預案進行及時的調整,從而使得課堂教學正常健康的進行。正因為如此,“預設”和“生成”之間是不矛盾的,它們是一對統一體,預設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升華。作為教師,我們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胸有成竹,課堂上才能運籌帷幄,才能更好地在“預設”中洞悉“生成”,在“生成”中扣住“預設”,讓課堂教學中尋求到兩者的平衡點,才能展現教學境界的別有洞天。
二、留足生成的空間
課前做預設時,對課堂上可能會出現的情況我們要做充分的考慮,給預設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這樣就能給生成騰出充足的空間。如筆者在教學《小數加減法》時,課前了解到計算小數加減法的生活經驗對于大部分的學生而言并不陌生,甚至有一小部分學生對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于是,筆者當機立斷地對原先教材安排的小步子教學作了有效的整合。筆者是做了這樣預案設計:課開始時,筆者出示了紙尺子,讓學生觀察長度并用米做單位表示長度(兩位小數),接著筆者撕掉一部分讓學生說說剩下多少米?學生分組討論,解決這道一般的兩位小數減兩位小數的減法題。之后,筆者又讓學生將長度米化為厘米作單位來進行計算,由此很自然地比較了整數加減法與小數加減法在算理上的相同點:相同數位要對齊。接著讓學生討論在小數加減法的計算中可能還會有什么特殊的情況,分組編題并解決然后組際間交流。像這樣,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在交流中筆者驚喜的發現了所有的特殊情況都有了生成(結果末尾有0的,需要借位的,整數減小數)。反饋時,各組成員派代表做了觀點的闡述,在筆者的引導和追問下,學生能自主地歸納出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你說一句,我補充一句,在相互啟發、指導、滲透下課堂教學的質效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三、放大生成瞬間
課堂教學中,許多新的想法、許多新的問題、許多新的思維都會在學生中不斷涌現出來。這些新想法、新問題、新思維,無論是在教師的預料之中還是預設之外,都是源自學生的實際,都是以學生的思維展現的,因此我們都得重視。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及時將課堂教學中閃動的亮點捕捉,并放大生成的瞬間,優化教學過程,把新鮮的血液注入到學生的實際學習中,這樣學生才能更加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如筆者在教學長度單位時,要求學生進行測量時要用尺子的“0”刻度對準物體一端,突然班上一個調皮的學生把一把斷尺高高舉起來說:“黃老師,我的尺子沒有“0”刻度怎么辦?”引來全班同學的沸騰的笑聲。筆者沉思片刻,來了靈感,意識到一個很好的教育契機出現了,于是筆者走向那位學生,舉起那把斷尺,捕捉了這樣一個問題并拋給了學生:當我們看不清尺子上的“0“刻度,或者0刻度根本無法找到時,你們還有辦法將物體的長度測量出來嗎?小組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交流,他們在思索著、嘗試著。一石激起了千層浪,孩子們不再認為那是一個笑話,興致勃勃地的投入到探究中去……
四、把握尺度“預防”矯枉
展現動態生成、飽含生命靈動的課堂固然是精彩紛呈的,成功的課堂,它令人向往,讓人期待。但如果一味的為生成而生成,甚至去徹底放棄預案,那么課堂教學的效果反而適得其反,讓人覺得矯揉造作。“凡事皆有度,過枉則濫”,仔細思量,在有的小學數學課堂出現了一些“隨意生成”,甚至也出現了一些“虛假的生成”,這些“生成”是經不起琢磨的,有時讓人覺得倒胃口。生成是“意料不到”的,是 “可遇而不可求”的,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有一雙敏銳的慧眼,頭腦時刻保持冷靜,對生成要作出及時的判斷和篩選,嚴格把握好生成的尺度,預防生成的丟失和生成的矯枉。因為,我們雖然強調課堂教學是動態生成的過程,但也并非意味著生成有著絕對的自由,我們同樣排斥那種完全被教師主觀預設控制的強制灌輸填鴨的課堂,我們也批判那種任由學生的主觀意愿為主導的信馬由韁的課堂。生成的課堂中教師應有的引導不能缺少,也不能為了迎合學生而失去教學的方向,只有在權衡利弊的基礎上做到相機引導,辨析真偽,才能使生成適得其所,煥發出迷人的光彩,這樣的小學數學課堂才是真實的,生動的課堂。
總之,在教師點的匠心在“精心預設”中,師生智慧互動的火花迸發于“動態生成”中,我們要努力促進“精心預設”與“動態生成”的平衡,讓它們呈現和諧之美。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國強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