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性的偏差嚴重抑制了課堂教學功能的整體實現。如何正確認識課堂教學中的偏差以及如何有效地校正,這是本文要探討的話題。
一、課堂教學中的偏差分析
1.表現在班級學習機會差異懸殊,部分學生課堂實用時間少。以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為例,有人研究發現,學生獲得分析課文的機會有多有少,大約只有2/7左右能力強、思維敏捷的學生能參與分析課文的全過程,3/7左右的中等生長期只能得到部分參與分析全篇課文的機會,還有2/7左右的學困生因理解能力差而長期得不到獨立分析課文的機會。現代教學研究發現,學生的學習差異常常是課堂實用時間差異造成的。在一系列的連續學習中,初始學習中微弱的實用時間差異可能導致后續學習實用時間差異的擴大。因此說,課堂教學學生實用時間的不均是有效性缺失的具體體現。
2.表現在課堂教學密度小、質量差。課堂教學密度是指教學活動中合理運用的時間與一節課總時間的比例。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既要盡量提高一般教學密度,又要適當掌握特殊密度。但是,筆者調查發現,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因上課離題或提問寬泛或用語羅嗦、師生教學準備不足而出現了大量的無效活動。有些教師片面強調提高特殊教學密度,忽視課堂理解、鞏固和新舊知識綜合貫通的教學環節,從而使學生因新知識掌握不牢而影響后續學習,造成教學效率下降。同時,教學密度不僅有量的大小,更有質的好壞。同樣的教學時間,既可以用于記憶和理解,也可用于分析、綜合和創造性的學習活動。教學中用于低層學習任務的時間過多,用于高層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時間減少,使教學密度量大質差,題海式學習便是典型。
二、課堂教學中偏差校正措施
1.制定教學目標,避免課堂隨意盲目。現代教學理論和實踐都證明:有效的教學必先具備有效的教學目標。而有效的教學目標的設計首先要求是準確和明確。語文教學目標的準確應體現在擺脫“知識中心論”,定位于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即不僅重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適度掌握,更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不僅重視發展學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發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當然,目標眾多,并非時時處處都要一應俱全,面面俱到。具體到一篇課文、一節課,可以適當增刪,有所側重。語文教材中每一篇課文都是優秀而且有著豐富的精神內涵,濃濃的人文氣息,可以講解的內容很多。但是我們教師在進行每一篇文章的課堂教學時,一定要明確本篇文章、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什么,做到有的放矢,減少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那種興之所至的即興發揮極不利于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飲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我們教師應該遵循語文學科的內在規律,從《語文課程標準》這一總要求出發,結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明確課堂教學重點。例如筆者在教學《詩人談詩》這篇文章時,結合本篇課文的特點,明確了這樣的教學重點:盡量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讓學生了解一些鑒賞現代詩歌的角度和方法,提高自我的鑒賞水平,理解為什么“一千個觀賞圓月的人就有一千個月光下的故事”。于是筆者根據明確的這一教學重點,進行教案設計,展開教學活動,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同樣,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目標,也應作出確切的規定。毫無疑問,只有高度明確的教學目標才有現實的可操作性和可評價性。其次,要有一定的層次。即根據學生認知結構、學習水平、動機意志等的差異,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在實踐中,如能按照“最近發展區”理論把獲得某種知識所需時間和認知發展水平大體相當的學生進行歸類分層,并確定與各層次學生的實際可能性相協調的分層遞進教學目標,教學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因此,有效的語文教學,決不能搞“一刀切”,讓全體學生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
2.創設課堂環境,激發學生興趣。激發學生情感的主要途徑有:角色朗讀、音樂渲染、情境再現、藝術性描述、聯系學生自身生活經歷等等。教師要深入研讀教材,注重課堂語言表達,挖掘文本情感之美,通過音樂讓學生沉浸于文本營造的氛圍中;通過朗讀讓學生體味作者內心情感的迸發,引起共鳴;通過回顧自身生活經歷來喚醒學生相應的情感體驗;通過情境再現的方式來拉近作者和學生心靈上的距離。此外,教師自身也應該充滿激情,深入挖掘體悟并且利用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去感染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保持愉快、樂觀的情緒,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獲得情感上的共鳴,這樣,師生思維也就異常活躍,教學效率自然提高。
3.引導學生參與教學。語文課堂必須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文本都應該為學生服務,最大限度的去挖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發展學生思維,開闊學生眼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全員、全程、有效參與。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而有效的課堂教學。有專家指出:“考察語文教學效率的標準之一,應該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程度。在一堂課上,如果68%以上的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主動地參與語文教學的全過程,這就可以說是一堂高效率的課。真正有效的教學不是簡單地讓學習者占有別人的知識,而是要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形成自己的見解。”因此,依靠教師單方面的積極性,不爭取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是無論如何難以實現有效教學的。
總之,語文課要求語文教師一定要按語文教學規律辦事,從語文學科的內在規律出發,努力尋找并掌握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或技術,徹底改變“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痛苦”這一現狀,在有限的語文課堂中,讓學生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獲得最大限度的進步和發展。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安遠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