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感教學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訓練語感除了教師的點撥、解惑、講解外,主要靠學生自己在教師的指導下實踐。 “訓練”,一端是教師的“指導”——“訓”,一端是學生的“實踐”——“練”;訓而練之,練而訓之,螺旋式地循環往復,強化語言的習得機制,積累語言的種種表象材料,最終建立一種正確的語言習慣、一種敏銳的語言直覺。
一、讓學生到圖書館去,到閱讀室去,到大大小小的書店去
周作人先生在《我學國文的經驗》中說:“我的國文都是看小說學來的。”一個“看”字正說出語感培養的重要作用。一個人如果沒有貯存一定的語言材料,不可能出口成章,下筆成文。引導學生學好教材的語言外,重視閱讀課外書刊,搜集各個領域的材料,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做各種形式的讀書筆記。學生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積累大量資料,提高了分析能力,作文就可以厚積薄發了。
二、情感經驗的積累與豐富,是生成文學語感的催化劑
葉圣陶說得好:“如果單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語感。唯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到的一點一點積聚起來,積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
例如,閱讀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最后一句:“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閱讀主體只有在了解了詞人此時的際遇并對詞人的遭遇深表同情才可能深入地體悟、判斷這一“夢”,一“酹”中的情感內涵;其中有倍受壓抑的激憤與苦悶,有徒傷老大的無奈,有報國無門的自傷自憐,有遭受打擊后的消沉悲哀,更有幾分超脫與曠達。如此深厚的情感,僅靠譯“語”成“象”是無法體味得到的,沒有情感經驗的催化,沒有情感判斷的滲入,也是難以感受凈盡的。
三、適當運用渲染語為語感的培養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
于漪老師講到他教學成功的奧秘時曾說:“首先,一個教師要讓教材中的情感,來點燃起自己的情感之火,然后,再用自己的情感之火,去燃起整個班上數十顆心靈的情感的火焰。”這說明,運用激勵渲染,有助于教學和教育。渲染語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設計和運用的用以渲染課堂情緒,激活學生學習情感的簡語。優秀的渲染語言富于簡潔性、針對性、感染性、鼓動性和時效性。在文學作品的教學中,根據學情科學設計和巧妙運用這一語言手法,為教學服務,是教師的基本功。一兩句簡語,工整、明快、嚴謹,激勵渲染的力量非常強,可充分適應學生的興趣需要調動集體情緒,突出課型特點,加速教學進程,提高課堂效率。
四、有感情有表情的誦讀,這種讀,正如葉老所說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讀書法”
在教學中可以對學生的讀書提出如下章法:第一遍觀其大略,謂之粗讀,讀后要動筆列出提綱;第二遍對照注釋細嚼慢咽,謂之細讀,讀后要提出疑難;第三遍據其要點,居高臨下,謂之深讀,讀后要釋疑解難,言之成理;第四遍吸取精髓,舉一反三,謂之精讀,讀后要有所發現,聯想翩翩。當然,這里的一遍并不等于一次,有時是兩次或多次。同時,強調手腦并用,用心發現。
五、聯想、想象、創造性的解讀文本
葉老曾以讀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為例說,要領會這兩句詩,必須在想象中睜開眼睛來,看這十個字構成的畫面:大漠、長河、孤煙、落日,傳出北方曠遠荒涼的印象。給“孤煙”加上個”直”字,見得沒有一絲風,當然也沒有風聲,于是來了個靜寂的印象。給“落日”加上個“圓”字,是說落日掛在地平線上的時候才見得“圓”。圓圓的一輪“落日”不聲不響地襯托在”長河”的背后,這又是多么寂靜的境界啊!這樣的想象,其實是葉老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教學范例。正如他所說“可以通過語感判斷情感,判斷語意,有助于深入理解思想內容”。
六、借助現代教學手段,品味語言的表現力,品味語言的情意感受,培養學生語感
好的作品語言一定是準確、鮮明、生動的。所謂品味語言的表現力,就是引導學生努力去理解課文語言何以是準確、鮮明、生動的,去具體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究竟有哪些好處。例如,在教學《阿房宮賦》時,盡管學生讀得很認真,但由于缺少必要的積累,也不一定能想象出阿房宮的形貌、氣勢,也就為品味作品的語言造成了一定的障礙。如果我們恰當地演示一些圖片影像資料,這樣學生就可以根據這些材料較容易地進行表象組合,形成接近于作品的所描繪的形象,再聯系作品語言,從而就為其進行深入地體味分析語言的表現力和深刻地理解文章主旨,奠定感性基礎,達到培養語感的目的。
七、積累與寫作相結合
寫作是積累的反饋,是作者平時的生活積累和閱讀積累經過作者內化后迸發出的火花。應引導學生寫讀書筆記、觀察日記。學生在課內外積累大量規范化的語言的同時,必須觀察具體事物,記錄事物的特征,才能形成自己的語言。“感物風動,故形于色”,事物的特點是從種種表象中顯露的。觀察事物應該從各個方面了解事物的特征,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在觀察中,學生不能毫無取舍地記錄生活。有時記一個細節,有時記事件的梗概,有時僅記一句話或幾個字。見到一個人,不是記這個人的姓名,而是記這個人的脾性,決不放過有價值的一顰一笑。每日記一事一物,細水長流,匯成江海,達到質的飛躍。盡管有時寫出來令人覺得幼稚,但充滿生活氣息,是難得的素材。
總之,語感是衡量一個人語文水平的重要標志,它將成為初中語文改革的方向。語感不是邏輯化的理性,而是理性的直覺。我們要通過語感的培養,使學生認識到,語文是所有學科中最有趣味、最有魅力、最讓人心曠神怡又最為簡單易學的學科,把語文課真正上到學生靈魂的深處,努力挖掘學生的潛能,為我們這個五彩繽紛的社會培養出更多、更合格的人才。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