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體育課堂教學改革為切入點,對4R理論在我國當前體育課堂教學改革中的價值進行研究,目的在于拓寬體育課程理論工作者的視野,從而來推動我國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發展進程。
【關鍵詞】4R理論;體育課堂;教學改革
一、豐富性在中學體育課堂教學內容中的體現
豐富性是指體育課程的意義和深度層次,學生在體育課程中地位的轉變,直接由其決定。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能夠達到體育教學的生成過程。可以實現以建構主義為基礎的體育課程的開放性,在開放性的體育課程中,教師由原來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的“引導者”。同時,在此過程中體育教學內容的豐富性,為學生的角色轉變提供了很多可能性,通過體育教師在課前對課程教學內容的預先設置,從而使課程的意義和深度層次不斷加深,在師生的互動交流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自己對體育課程的理解最終達到身體和心理的雙重教育,這一過程可以說是學生自身價值實現的過程。體育課程的豐富性為師生雙方主體權力的實現,提供了非預設而又不確定的機遇,而這種機遇是開放性的教學體系所決定的。
二、關聯性在中學體育課堂教學中的體現
關聯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我們稱之為教育上的聯系。課程聯系的交叉點是體育課程內在的聯系以及體育與其他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這些聯系可以通過回歸性發展教學的深度,隨著時間的變化,課程內容變得越來越豐富。二是指文化的關聯。體育學的存在與發展必然有其自身的文化,而多爾的觀點是課程與文化之間的關聯可以增加課程文化的多樣性,多爾在教育和文化的聯系時強調:“一方面提倡感知的局限性,另一方面,認識到我們的觀點要統一于更廣闊的文化模體中”。因此,體育課教學在注重提高對體育自身文化的內涵外,還要將體育課程文化與其他文化相融合,在一個更加廣闊的系統中教育和文化兩個系統應該是相輔相成、互相聯系的。
1.關聯性在體育學與其他學科之間關系的體現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大舉措是把體育課改為體育與健康課程,表明了在我國基礎教育改革中加大了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在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特別是全國第三次教育工作會議中把“健康第一”作為學校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我們對如何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進行了多方面的思考。根據世界各國的課程改革的發展動態來看,我們發現世界各國的課程改革都試圖將體育與健康融合起來。
2.關聯性在體育課程文化中的體現
(1)體育課程文化的民族性體現
體育課程文化的民族性是建立適合本國國情和文化傳統的體育課程理念和目標時,所表現的精神文化和民族文化。體育課程的民族性主要體現在體育課程的精神文化中,精神文化是體育課程的核心文化,它以體育課程理念的形式體現在課程目標、教學過程與管理的各種課程活動中,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特質是體現在上述的諸多課程活動中的,它的核心地位和精髓不會因為外在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它是體育課程文化的內在核心部分。
(2)體育課程文化的世界性體現
在我國體育課程的發展歷程中,我們會發現體育課程受到外國體育教學思想的嚴重影響,無論是從《奏定學堂章程》中的“體操科”到《新學制課程標準》中的“體育科”,再到今天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的“體育與健康課”;還是“軍國民主義”,“自然主義” 的體育課程,“勞衛準備、技能教育、終身體育”等等,都表明了這一點。體育課程文化要做到世界性與民族性相互結合,我國體育課程文化才能不斷的向前推進。
三、回歸性在體育課堂教學中的體現
回歸性是指現代課程產生于對自身的反思所帶來的反復性和復雜性之中,它為經驗的反思性重組和重構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通過回歸與反饋,個體可以反思自我,并在經驗中獲得自我效能感和價值感。課程的關鍵部分主要是通過個人的反思和對反思的討論。體育課程的內容豐富和復雜性,需要我們通過再回頭思考它,往往需要再通過多渠道反復練習才能掌握,在回歸性中,反思對個體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因此,在回歸中,有必要讓他人——同伴、教師引導,并對自己的行為作出反應,也就是產生學習上的互動。
四、嚴密性在體育課堂中的體現
嚴密性在體育課堂中認為,豐富性和關聯性并不是隨意而沒有規范,它是對可供選擇的關聯進行有目的的追求。嚴密性是“4R”理論中最重要的。這里的嚴密性是指概念的重新界定而不是指學術、科學觀察以及數學上的精確。在體育課程中教學內容的豐富性、關聯性為學生的地位的轉換和師生共同生成體育課程創造了更豐富的條件。在一個較為開放的教學系統中,師生是推動體育課程向前發展的主導因素,而這種發展正是通過師生以及學生之間的對話和自身的反思而不斷實現的。在實現的過程中,個體對體育課程的理解因個體對課程文化的理解不同而不同,因此,師生之間在體育課堂中是平等的,嚴密性是實現生成性體育課程的前提和基礎。
【參考文獻】
[1]小威廉姆E.多爾.后現代課程觀[M].王紅宇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254,256
[2]靳玉樂.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創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59
[3]帕特里克.斯萊特里.后現代時期的課程發展[M]徐文彬孫玲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7:25
[4]郭元祥.教師的課程意識及其生成性[J].教育研究,2003,(6):33-37
[5]黃文濤.多爾的后現代課程觀及其對我國教育的啟示[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15(3):32-36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齊齊哈爾醫學院體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