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科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其最大的魅力所在就是實驗,課堂演示實驗的成功與否,關系著學生對實驗的理解,以及學生對學習物理的興趣與熱情。利用演示實驗,不僅可以讓學生通過形象具體的實驗過程而記住某些實驗步驟和相關的結論,更為重要的是能夠使學生透徹理解并且完全掌握得出實驗結論的過程。然而,遺憾的是,在現有的物理演示實驗中,很多實驗,有些受到常規實驗儀器的限制,有些受到環境的影響,在實驗演示過程中的效果不盡人意。而農村課堂資源卻正好補足了物理學科教學的這一缺點,農村生活、生產勞動、物質狀態、自然景象等現象,只要讓學生親眼所見,仔細觀察,甚至親身體驗,其達到的目的和效果以及在學生腦海里留下的印象是課堂演示實驗所遠遠不能觸及的。所以,我們要充分發揮農村課堂資源優勢,大力提高物理學科教學質量。
一、把生活作為物理教學的基點
“生活——物理——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充分說明了社會課程資源的重要性。對于廣大農村學校,要把自身劣勢轉化為利用農村課程資源提高物理學科教學質量的優勢和動力。由于課程資源開發者的自身因素,當前物理教材的編寫、物理課程的設計多多少少有一種城市化傾向。對于廣大貧困地區和經濟薄弱學校,條件落后,課程資源特別是作為課程實施條件的資源相對不足,在需要較大經濟、技術支持的課程資源方面沒有優勢。只要我們的施教者緊緊抓住農村課堂資源有著廣泛的內涵和外延,將其身邊豐富的農村資源開發和利用到物理教學中來,真正實現農村資源在物理教學中獨到的價值和作用,我們就不會覺得農村學校課程資源缺乏,反而看到,農村學校處于社會課程資源的海洋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尤其是鄉村文化、生產勞動、人際交往、生產工具、獨特的自然環境、奇特的自然現象等社會資源,更貼近農村學生的生活。它們為學生開展自主性學習、培養人文精神,提供了最佳的場景,也是物理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優質的社會課程資源。
二、將生活作為物理教學的第二課堂
生活處處皆物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作為農村學校,有其便利的社會條件和豐富的社會資源。農村課程資源是農村學生每天生活于其中的現實世界,看得見,摸得著,十分形象具體。學生可通過參觀、勘察、調查、訪問、講座、討論、實習等途徑,使學生多接觸社會,觸摸、感受、體味周圍現實世界,了解物理與社會和科學技術的關系,并在物理知識的學習中培養實踐能力。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到鄉鎮企業、村辦工廠、林場、農業科技示范田等去參觀、訪問、調查,如農業工具中犁、耙、鋤頭、手扶收割機等的使用及其構造原理,操作起來也經濟、簡便、易行。農村社會中閱歷豐富的長者,技術精湛的農業技術人員等,他們都能夠在不同層面、多角度地為學生提供素材或見解,這些都是很好的具有多向性的教育資源。諸如水土、氣候、植被以及綜合環境等,都可成為學生學習、探究的內容和對象。如水土流失及保持、物理污染(噪聲污染、熱污染、污染、電磁污染等)的產生與防治的調查、研究,山區中對聲的傳播的體驗等,這些方面與城市相比,農村學校具有明顯的優勢。再比如要求學生在學習了“能量”以后,調查社會和家庭能量的利用,并設計提高利用率、防止損耗的方案等,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與探究能力。在學習“杠桿的原理”以后,教師可結合社會生活中的一些實例,像門窗、壓水井、稱、天平、扁擔等等,讓學生直觀、全面地理解、掌握所學的知識,可要求學生用一些常見的材料,像木棍等,設計一些簡單的工具,從而體會運用杠桿的便利。因此,運用農村課程資源來優化教學內容和過程,不但創造了教師豐富的教學情境,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而且絕大多數學生都有豐富的內容可談,有利于引導學生將其所學知識轉化為自身的能力,更能提高學生特別是中等生、后進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三、從生活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的興趣是學習的動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就必須把教學活動與學生的興趣結合起來。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與學生互動起來,用現實、易懂、經濟的材料,把一些生活、社會實例,引入教學之中,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增強教學活力,強化學生對所學物理知識的掌握。比如,在學習了機械運動的有關知識后,讓學生去調查、了解社會生活中有關機械運動的事物和案例,如農村的交通工具,像自行車、拖拉機、木板車,了解它們的構造原理以及運動方式,并討論怎樣改進才能更經濟方便。再比如,在學習“安全用電”的知識后,要求學生調查家里和附近村民違反安全用電的事例,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嚴重后果,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這些實例不但簡單易得,而且形式多樣,定能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總而言之,物理學科的學習不應當僅僅局限在課堂中進行,還要引導學生向校外延伸,向社會延伸,充分挖掘本地區各種社會與自然資源,優化組合學校課程資源和社會課程資源,從而達到提高物理學科教學質量的目的和要求。
(作者單位:甘肅省民勤縣雙茨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