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本來是一種真性情的表達。不少同學寫作文,就好像玩文字游戲,造假現象比較普遍,原因也比較復雜,這嚴重影響了同學們寫作水平的提高。打假,讓假冒偽劣產品沒有市場,成為當前作文教學的一項緊迫任務。作文要打假,須做三件事:
一、糾正兩種糊涂觀念
1.真人其事太平凡,真實的生活沒什么好寫的。這是不少同學的困惑,其實,從生活到寫作需要一座橋梁,這座橋梁就是感悟,即同學們對生活的感受、體驗、理解和認識。如朱自清的《背影》,寫的也是一些平凡小事,因為作者感受到了父子情,“背影”也就成了長久以來描寫父愛的經典。在平凡的日子里,我們感悟到了理,可以寫出哲理文,如悟到了愛,可以寫出朱自清的《背影》那樣的抒情文;悟到了趣,可以寫出沈復那樣的《童趣》;悟到了文化內涵,可以如沈從文那樣寫出《云南的歌會》等等。學會感悟是寫好作文的根本。具體來說怎么悟呢?這就需要同學們首先要熱愛生活,滿腔熱忱。一個麻木不仁的人,根本無法喚起對生活的激情和表
達的欲望。另外,還要善于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認識能力和思想水平,讓自
己目光敏銳,見解深刻,讓寫作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自覺從一個寫作者的角度去觀察與思考。平凡的生活中從來都不缺乏提示和象征,時刻留意身邊的種種征兆,就會有取之不盡的寫作材料。
2.真的寫不好,只能臨時抱佛腳。寫作素材的積累須經年累月的留意,作文能力的提升亦非一日之功效。一些面臨中考的同學,焦急之余,為了取得一個好成績,千方百計找捷徑,挖空心思投機取巧,于是,從作文選或報刊上,尋得經典范文三五篇背熟,結果每年都會出現大量雷同的考場作文,閱卷老
師視之為抄襲,搞歪門邪道的人的命
運又能好到哪里去?其實,作文的功夫在文外。寫好考場作文的主要關鍵是對考題的深刻理解和準確判斷,寫作技巧只是細枝末節,初中學生都已具
備最基本的語言表達能力,只要能在思想特質和思辨力上下工夫,取得高分也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
二、堅持不虛構,不浮夸
寫真人,敘真事,說真話,抒真情,表達切實感受,要做到“二不”:
1.不編造,不虛構。有人說,只有像魯迅“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人”,筆下的人物才能成為鮮活的典型。為此,允許“虛構”與“虛擬”。甚至認為這是一種恰切抒發作者主觀情意的“表現力”。這使同學們造成了認識上的混亂。作文是寫實的文字,不是文藝創作。“雜
取”“合成”的方法是搞藝術創作的方
法,學生不是高校作家班學員,拿魯迅的話來要求自己作文,絕對是有害的誤導。我們不反對學生搞創作,但作文不是
塑造藝術典型。作文要求生活的真實,寫作文就是寫自己身邊的生活。同學們即使描寫一位崇敬的楷模,也不能把他沒有做過的事情強加在他的身上,因為這既不符合事實,也是對當事人極大的不尊重和傷害。
2.不拔高,不浮夸。如果只是一件普通的小事,就不要人為地拔高成英雄壯舉,不要隨意使用“偉大”“英明”這一類贊語。自己也不必為了作文語言生動而富有感染力,在一篇作文
中,濫用排比、濫用比喻、胡亂引用名人名言。事實上,各種修辭手法一直都是根據表達需要而使用,當人們按照通常的說法不能將自己的情緒表達充分時,才借助比喻、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幫忙。失真的修辭,隨意的形容,為文采而文采,其效果必然會適得其反。
三、學會怎么“做”作文
“做”理解為必要的構思,對素材的選擇、提煉、概括集中。請看一篇題為《等待》的習作,作者的媽媽是個醫生,文章描寫了作者三次“等待”媽媽回家的感受,表現了媽媽熱愛醫療衛生事業、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的精神,文章寫得真摯感人。七歲時,每個周末“我”都牽著爸爸的手去車站,等待去省城進修的媽媽回來……整整一年!2008年汶川大地震,媽媽踴躍報名去賑災,因為余震不斷,“我”擔心媽媽的安全,每天受著等待媽媽回家的煎熬。去年,媽媽又自告奮勇去新疆支邊,“我”焦急地等待她回家過春節,媽媽卻打來電話說,夏天才能回來!夏天什么時候才能來到啊?……殷殷期待情,催人淚漣漣!這篇作文的“做”功是值得學習的:
一、選材精當。無疑,在作者眼里,媽媽是個好醫生,也是個好媽媽,但文章只選擇了三個具有代表性的時間點,用以概括媽媽的工作精神和熱情,很典型!二、構思巧妙。作者寫媽媽,不直接描寫媽媽如何對醫術精益求精、如何給病人看病的情景,而是以“我”的“等待”進行側面烘托;作者愛媽媽,媽媽也愛作者,媽媽放下對親人的愛,忘我工作,文章用超越母子情來反襯無私奉獻的精神,角度新穎,非常感人。可見,寫真人真事并不拒絕寫作技巧與藝術手法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