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看小笑話:
甲總喜歡吹牛,有一次當著丙和丁又吹了起來:“我能妙解漢字,比如‘品’字肯定是三個人在親吻。”丁的反駁讓甲難堪:“照你這么說,那‘器’字就是四個人和一只狗在親嘴了。”甲聽了,頓時哭笑不得,顯然,他在丁的面前出了個大洋相。
還有個故事:
一次,有個武將挖苦文官:“你們文人沒有用!諸葛亮七擒孟獲,逮的就是姓孟的,這位姓孟的真糟糕,他肯定是孟子的后代!”見文官沒吭聲,武將得意之極,不料彬彬有禮的文官卻笑著回了一句:“可是您注意到了嗎?捉孟獲的那些武將再有本事,也得聽孔明的。孔明是孔子的后代,他八面威風,居然能把那些使槍的、用棒的、玩拳的、耍刀的,指揮得滴溜溜轉!”武將聽了,頓時張口結舌,羞紅了臉。
請注意這里的文官,他之所以成功,
正是得力于“將錯就錯”的方法——既然你能把孟獲“歪曲”成孟子的后代,我也就“照葫蘆畫瓢”,可以把孔明“歪曲”成孔子的后代。
所謂“將錯就錯”,就是反駁時堅持與對方同一個“邏輯”,沿用對方的“思路”,使對方張口結舌,頓時陷入困境。
有趣的是,此種技法在實踐中十分有效,總能使吹牛者或故意歪曲事實者吃盡苦頭。
請再細品下列事例:
一次,A在B和C的面前極力吹捧他家的貓:“我家的貓特別聰明,你問它和尚住哪兒,它總能立刻回答:妙(廟)!”B聽了立刻笑了笑:“這有什么了不起,我家的老山羊不僅聰明而且有禮貌,只要見到扎小辮子的女孩兒,總能恰到好處地喊一聲‘妹妹——’(咩咩)!”C的回答更妙:“和你家的貓比,我家的狗才叫聰明呢,它不但會看家,還會做語文作業呢!有一天,孩子要用‘水’字組詞,孩子剛念了個水字,它就立刻接著說:‘汪汪——’怎么樣?‘水汪汪’,難道不是個好詞嗎?”聽到這,原來得意揚揚的A果然面紅耳赤,不再吭聲。
如此看來,“將錯就錯”不是肯定錯,
認可錯,更不是歌頌錯,贊美錯,而是要“用魔鬼的劍砍向魔鬼的頭”,讓錯者自覺其謬。
這種方法“尖刻”“活潑”,極富殺傷力。
如果感興趣,你也不妨試一試。
【孫祥虎/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