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戈理是俄國19世紀前半葉最優秀的諷刺作家、諷刺文學流派的開拓者、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在1836年寫的《欽差大臣》,被赫爾岑稱為“最完備的俄國官吏病理解剖教程”。初中教材中節選的是其中第八場和結尾部分。在文章中,作者把諷刺的矛頭對準了俄羅斯帝國的官僚、地主和貴族,展現了一幅百丑圖,為同學們進行人物描寫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一、塑造人物形象技法 1.運用“魔鏡照妖法”來塑造人物形象。古人常言:“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假欽差就是作者精心設計的一面魔鏡,這個城市的一切丑惡現象都是通過他折射出來的。
俄國諺語道:“臉丑莫怪鏡子。”假欽差赫列斯達可夫是一個花花公子,他作為社會的一面鏡子,“以丑映丑”,文中果戈理用漫畫的方式和夸張的筆法將人性的弱點加以放大,從而更能突出在“鏡”前“走秀”的人的丑陋。知道假欽差的真相后,發覺自己上當受騙了,惱羞成怒的市長不但自己大罵自己是“老糊涂”“大笨蛋”,還自揭隱私。在這之前,人們對市長的上當受騙可能還有些許的同情,但當他把自己的假面具揭下來之后,人們看到:原來一直受人尊敬、令人敬畏的市長竟然是一個更大的騙子!最終人們對他也只剩下厭惡、譏笑和嘲諷了。
2.運用“內外相譏法”來描寫人物。這部戲的諷刺效果具體表現在罵人的語言方面。假欽差對以市長為首的地方官吏的嘲笑般的辱罵,官吏們相互落井下石般的辱罵,以及官吏們懊惱自罵。如市長,他在被赫列斯達可夫嘲諷為“蠢得像一匹灰色的閹馬”及郵政局長趁機“附罵”之后,大罵自己。這些語言其實并不搞笑,但是由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場合說出來后就自然而然地具有了幽默元素,收到了諷刺效果。自我諷刺是一種真情告白,他人諷刺則是一種揭發或打擊、批判。在“內外相譏”中,一個個骯臟丑陋的靈魂從幕后毫無掩飾地“閃亮”登場,盡情盡興地“推銷”自己。
二、各類人物形象特征
喜劇中心人物赫列斯達可夫是一個“最無聊的家伙”,一身沾染彼得堡官僚習氣的紈袴子弟。他輕浮淺薄,愛慕虛榮,自吹自擂,厚顏無恥,撒謊不僅是出于一時經濟的需要,更是出于一種天性。他被誤認為是欽差大臣,主要是因為驚慌失措的邊遠小城市的地方官吏,一時被他那種具有官僚習氣的氣質所震懾。接著,各位地方官吏的丑態也隨之被展示得淋漓盡致。
市長是一個老奸巨猾、趨炎附勢、徇私枉法、愚蠢貪婪的家伙,“假欽差”赫列斯達可夫罵他“蠢得像一匹灰色的閹馬”。果戈理也曾經說過:“他是個有其獨特性的極其聰明的人;他在自己管轄范圍內很有辦事能力,善于靈活地處理問題——貪污盜竊而不留下絲毫痕跡,實行賄賂而又會向對他來說有危險的人討好賣乖。”市長盲目的自信和可笑的任性,源于他的經歷和職業,是其社會地位造成的一種心理疾病。他對上司的恐懼、逢迎、欺騙和愚弄也折射出了最高統治集團的殘暴和腐敗。
郵政局長是一個缺乏職業道德、濫用職權、卑鄙低劣的無能官吏。“假欽差”赫列斯達可夫罵他“長得跟部里看門的米赫耶夫一模一樣,大概也是個壞蛋,好酒貪杯的酒鬼。”他作為郵政局長,把偷拆信件當做是一種嗜好。他敢私自拆開“欽差大人”的信件,是因為他擔心信中的內容“準是發現郵政局出了什么岔子”,害怕被人“報告上司”。他之所以有這種擔心,是因為他平時的工作就總是出岔子,不然也不會像驚弓之鳥那般的害怕。
慈善醫院主任是一個陰險殘忍而昏庸笨拙的小人,“假欽差”赫列斯達可夫罵他“十足像個戴便帽的豬”。他貪污錢財,不請醫生給病人看病,整日只知玩樂。
督學是一個膽小愚昧、見風使舵的人,“假欽差”赫列斯達可夫罵他“滿身是蔥臭”。
法官略普金是一個玩忽職守、貪贓枉法的官吏,“假欽差”赫列斯達可夫罵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莫凡東”。
總之,通過對這些地方官吏在假欽差面前百般逢迎,大肆賄賂的情景描寫,果戈理塑造了一群貪贓枉法、魚肉百姓、諂媚鉆營、趨炎附勢和卑鄙庸俗的俄國官僚形象,揭露了沙俄制度的黑暗腐朽和其荒淫反動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