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新學期到了,在語文課上,你經常回答老師的提問嗎?你的答案是否得到了老師的稱贊?著名作家魯迅先生小的時候,課上可是常常得到老師的夸贊。他回答問題有什么秘訣?快讀讀下面的故事吧!
魯迅小時候,家里送他到“三味書屋”去讀書,老師叫壽鏡吾,是個老秀才,挺有學問。
這天上“對課”,專門學對對子。先生出上句,學生們對下句。壽先生出了個三字句:“獨腳獸。”
當時,學生們就七嘴八舌地對起來。有的對“二頭蛇”,有的對“八腳蟲”,還有的對“九頭鳥”,真是五花八門,什么都有。
在學生們亂喊亂叫對得正歡的時候,只有魯迅沒言聲。他是在用心琢磨更好的下聯。等大伙兒安靜了,魯迅才不慌不忙地說出了自己的下句:“比目魚。”
壽鏡吾聽了,連連點頭,夸獎魯迅說:“好!周樹人對得頂好(魯迅原名周樹人),我出的‘獨角獸’的‘獨’字,不是個數,有‘單’的意思;周樹人對的‘比目魚’的‘比’字,有‘雙’的意思;拿‘比’來對‘獨’是再好不過了。可見周樹人是動了一番腦子的,你們應該好好向他學。”
又有一回,壽先生出了個五字對:“陷獸入阱中。”
這是說,讓野獸掉進陷阱里。魯迅想到了《尚書》里的句子:歸馬于華山之陽,放牛于桃林之野(意思是在華山的南山坡放馬,在桃樹林旁邊的野地里放牛)。馬上對了個:“放牛歸林野。”
魯迅的下聯又得到了壽先生的夸獎。少年魯迅的對課本上,畫滿了表示“優秀”的紅圈圈。
各抒己見
魯迅為什么能對出最好的對子呢?讀了這篇小故事,你有什么感悟?你還讀過哪些名人童年讀書的小故事?和同伴們說一說,講一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