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偽存真(用“\”畫去黑體字不正確的讀音)。(6分)
踮起腳尖(diān diǎn)
腋下(yè yē)
綠林好漢(lǜ lù)
俠客(xiá jiá)
彭公案(péng pēng)
暫時(zǎn zàn)
二、聚沙成塔(讀拼音,寫生字)。(4分)
1.當飯店飄來一陣菜香時,我已餓得jī
cháng lù lù()。
2.季羨林老爺爺小時候最感興趣的就是看閑書。他曾津津有味地讀了《水hǔ傳》( )、《péng公案》( )、《三xiá五義》( )等書籍。
三、花落誰家(選詞填空)。(3分)
恐怕 懼怕 害怕
1.進來看書的人雖然多,但是像我這樣常常光顧不購買的,( )沒有。
2.路上一個人也沒有,風呼呼地吹著,偶爾有一只野貓閃過,真叫人( )。
3.我很快樂,也很( )——這種竊讀的滋味。
四、字斟句酌(根據課文內容,回答下列問題)。(11分)
1.“我害怕被書店老板發現,每當我覺得當時的環境已經不適宜再讀下去的時候,我會知趣地放下書走出去再走進另一家”其中“當時的環境”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中的“小苗”指
_______________ ,“大樹”指_______________。因為_______________,所以把她稱為“小苗”;因為_______________,所以把他稱為“大樹”。
五、學富五車(根據提示填空)。(11分)
1.魯智深這一形象出自四大名著中的_______________。
2.在護送唐僧去西天取經途中,機智靈活、疾惡如仇的是_______________ ;憨態可掬、好耍小聰明的是_______________ ;忠誠老實、勤勤懇懇的是_______________ 。
3.《三國演義》中忠義的化身是 ,我們所熟知的他忠、義、勇、謀、傲的事情分別有:千里走 _______________、華容道義釋_______________、過五關_______________ 、水淹_______________ 、敗走_______________ 。
4.《西游記》里面的主人公孫悟空神通廣大,他在花果山的名字叫________________。
六、開卷有益(讀短文,回答問題)。
(40分)
(一)餓肚子,也要買書
威廉·考貝特是著名的英國作家,他出生在一個貧寒的農民家庭。他喜歡讀書,但買不起書,心里十分苦惱。
有一天他從一家書店門口經過,看到櫥窗里擺著一本斯威夫特著的《一只桶的故事》,定價三便士。這是一本他渴望已久的名著,但摸摸自己的口袋,只剩下三便士,這可是他的飯錢啊!究竟買不買這本書呢?如果買這本書,意味著要餓肚子;如果不買,機會失去,自己就讀不到這本書了。他猶豫再三,最后還是經不住這本書的誘惑,毅然決然從口袋里摸出那三便士,買下了這本書。他急急忙忙走向田野,如饑似渴地讀了起來,竟忘記了饑腸轆轆。
太陽下山了。書上的字開始無法辨認了,他才像寶貝一樣小心翼翼地把書藏進口袋,和衣睡在田野里。他在夢中似乎還在讀著這本書。
清晨,鳥兒的歌唱把他驚醒,他繼續趕路,一面趕路,一面還貪婪地讀著這本書。從此,他和這本書結成了好伙伴,反復讀這本書,從這本書中汲取營養,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于成了一名名作家。
1.用文中的一個詞語概括下列句子。
(6分)
(1)意志堅決,毫不猶豫。( )
(2)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餓了要著急吃飯,渴了要著急喝水一樣。(_______________)
2.“書上的字開始無法辨認了,他才像寶貝一樣小心翼翼地把書藏進口袋,和衣睡在田野里”這句話運用了_______________的修辭手法,從這句話中你知道了_______________ 。(7分)
3.“究竟買不買這本書呢?”這是一個
句,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威廉·考貝特的_______________。(7分)
(二)閑談“讀書法”
古今中外,圣賢先哲,留下的讀書之法,浩如煙海。但究竟自己最適合什么樣的讀書法,還是應當因人而異的。
魯迅先生喜歡“跳讀法”,因為他認為:“若是碰到疑問而只看那個地方,那么無論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過去,再向前進,于是連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
愛因斯坦的“總、分、合”三步讀書法,特點同樣十分明顯。所謂總,就是對全文形成總體印象。所謂分,就是在總體了解的基礎上,再逐字略讀一下全文的內容。而在略讀中,則要特別注意書中的重點、要點以及與自己需要密切相關的內容。最后是合,就是在略讀全書之后,著重把已經獲得的印象條理化、系統化,使觀點與材料有機結合起來。
英國作家毛姆的“樂趣”讀書法,是他在自己的讀書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他提出“為樂趣而讀書”的主張。他說:“我也不勸您一定要讀完一本再讀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發覺同時讀五六本書反而更合理。因為,我們無法每天都保持不變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內也不見得會對一本書具有同樣的感情。”如此“腳踏多條船”,使自己的讀書興致始終都保持在高度興奮之中,其效果當然要比“感情專一”抱著一本書疲憊地一啃到底好得多。
當然,無論哪種讀書方法,對求學者而言,它都只是一種工具而已。所以,萬不可為某種方法所左右,尤其忌諱讀死書、死讀書的惡習。對所捧之書,既能鉆進去,又能跳出來,這樣才能把書讀活,使他人的知識為自己所用。正如孟子所言:“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1.聯系上文,“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意思是( )(3分)
A.提醒人們,書上講的是對的。
B.提醒人們,書上講的是錯的。
C.提醒人們,讀書時應該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書本。
2.作者為了說明“究竟自己最適合什么樣的讀書法,還是應當因人而異的”這個觀點,采用的是_______________的論證方法。(4分)
3.文章介紹了三種讀書方法,其中你最喜歡哪種?為什么?(1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學以致用(根據提示寫作文)。
(25分)
他(她)深深地打動了我
我們在課內外讀過一些作品,有許多描寫得個性鮮明、血肉豐滿的人物,像保爾、孫悟空、魯濱遜、花木蘭、方仲永、雷鋒等。他們曾深深打動過你,讓你尊敬、仰慕或讓你同情,也可能使你喜愛、向往。從你讀過的書中,選擇最能打動你的人物,確定好題目,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結合所讀書籍內容,寫出這一人物的特點,表達出你的真實感受。
參考答案見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