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零零……”隨著上課的鈴聲,五(2)班的教室里面熱鬧起來了——課文閱讀答疑開始啦!
首先提問的是陳曉強:“朱老師,《竊讀記》中的‘竊’字是‘偷’的意思,多難聽啊!重新改一下才好呢!”聽到這個問題,朱老師想了一下說:“是啊,在我們的印象中,‘竊’確實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但在課文中,作者用‘竊讀’做題目,可是有著自己的用意呢!一是真實敘述了自己兒時讀書的一段經歷。在作者的回憶中,去書店‘竊讀’讓自己記憶猶新:‘我很快樂,也很懼怕’——竊讀的心情;‘每當我覺得當時的環境已不適宜再讀下去,我會知趣地放下書走出去,再走進另一家’——竊讀的舉動;‘我低著頭走出書店,腳站得有些麻木,我卻渾身輕松’——竊讀后的收獲。這樣的經歷在作者的筆下一一展示出來,很好地表現出了‘竊讀’的特點。二是能顯現出自己愛讀書。從‘竊’字上我們可以看出,只看書不買書,在作者內心隱隱有一種理虧,所以才會在下雨天,‘裝著皺起眉頭,不時望著街心’,這也是做給書店老板看的。竊讀,為什么不去買呢?為什么‘放學后急匆匆地從學校趕到這里’?推想其中的原因,應該只有‘愛讀書’這三個字是最好的答案了。因此,進書店時,‘把短發弄亂了,沒關系’,‘在一排排花花綠綠的書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尋找’;閱讀時,‘急忙打開書,一頁,兩頁,我像一匹餓狼,貪婪地讀著’;閱讀結束時,‘依依不舍地把書放回書架’。雖然作者沒有明確寫出不買書而竊讀的原因,但她那愛讀書的形象卻躍然紙上。也因為這個‘竊’,讓作者體會到讀書的樂趣。大家看,這個‘竊’字還要改動嗎?”
“不改了!”底下的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