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論述了當前職業院校學生情感因素方面存在的問題;注重培養良好情感在職業教育中的意義;注意運用以情促知、以情育情、以情增意、以情促行的原則以及掌握良好情感的培養途徑,在培養學生關鍵能力,提升職業適應能力的意義。
關鍵詞:良好情感心理健康發展情感教育職業適應能力
職業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與關鍵能力已成為檢驗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標準。筆者帶領學生們赴深圳富士康科技集團進行了為期三個多月的社會實踐活動,深感在對學生進行教育過程中,致力于學生良好情感的培養、情操的陶冶和情感能力的提升,對于促進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增強學生職業競爭力,提升職業適應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是一個應引起職業院校教師關注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當前學生情感因素方面存在的問題
1.紀律性較差,整體觀念淡薄
例證:全體師生在規定時間集合上車出發之時,仍有兩個學生外出買日用品之類未歸,一車人不得不留下等候他們。
2.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
例證一:上了火車,多數學生能自己整理行李找座位,但也有學生此時竟讓老師給找座位放行李的。例證二:臟了換下來該洗的衣物,不主動漂洗,直放到沒有再可換的才去洗。
3.不夠誠實守信
例證:某學生被車間線長安排去打掃衛生,因不愿干而發生矛盾,老師介入協調后,約定一起去車間商談,結果等候半天,學生始終未到。后來線長打電話找他商談,約好談話時間地點,結果學生仍失約不見。
4.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
例證一:公司安排的飯菜本來很不錯,學生卻常常到外面另買飯吃。例證二:學生在電子行業流水生產線上干活與農活相比并不算累,卻整天叫苦叫累,找些這樣那樣的理由,不想干活,有的學生甚至跑回了家。
5.不懂得感恩,不思感恩,不去感恩
學生受到幫助尤其是較大幫助后,連一句感謝的話都不會說,仿佛別人這樣做是分內的事兒。例證一:某學生由于自己操作不當被燙傷,老師發現后為其協商按工傷處理,并多次陪同到醫院去治療,結果連一句感謝的話都沒有。例證二:某學生因事情回家返回公司,為旅途安全老師安排其他到深圳人員護送其到公司,老師去看望時,學生自己卻在玩手機,而且不起床。例證三:學生首次領到工資,按常理應首先想到父母,或多或少地寄上點錢,但有些同學卻在有錢后大吃大喝,花完后仍向父母伸手要。
6.缺乏人際溝通的能力
例證:公司因為生產訂單減少而暫時合并了部分車間,某學生被安排到一新崗位工作,不想干,卻不向上級主管領導反映想法,而是暗自生悶氣,以缺工來對抗,后在老師帶領下反映情況后很快調整了崗位工作。
7.承受挫折能力差
例證一:某學生從事質量檢查第一關,誤將不合格產品裝箱,復檢被發現后挨了批評,垂頭喪氣,茶飯不思。例證二:一般來說,企業管理者批評多表揚少,但不少學生依舊要求企業委婉對待自己的錯誤,對自己的錯誤希望和風細雨,聽不進難聽話,一聽難聽話就撂挑子,走
極端。
8.不能正確認識自我
例證:某學生靠計算機基礎較好當了文員,便常以干部自居,顯出高人一等態勢,起居時不注意對他人休息的影響,造成眾人反感,這有一點像目前網絡上痛斥的官二代、富二代的現象,飛揚跋扈,惟我獨尊,為所欲為。這些現象在初進管理層的人員中表現尤為普遍。
二、注重培養良好情感在職業教育中的意義
1.注重培養良好情感是國家對培養技能人才的基本要求
職業院校學生的情感因素問題日益突出,尤其是不良情感影響著他們的健康成長與職業適應能力,這早已引起國家教育部及中央教科所等有關部門的重視,也相繼頒發了《關于加強普通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指導綱要》等文件,用以指導心理教育工作。
那么,何謂情感因素呢?情感因素是指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的體驗,是人的需要是否獲得滿足的反映,是客觀存在的現象。情感因素,即情商,在心理學上也稱為“情感智力”,它是一種“非智力因素”,用以表示人認識自身情緒、妥善管理情緒、自我激勵、認識他人情緒和處理人際關系等方面的水平,以及個人在一個單位、企業、團體、團隊中的心理平衡和情緒調整的能力。
可以說,情商時時刻刻滲透并直接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一般來說,積極的情緒、良好的心境、飽滿的熱情,能提高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動能量,從而提高人的工作效率,這是情緒的積極功能;而消極的情緒,不良的心境等能抑制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動能量,從而降低工作效率,這是情緒的消極功能。
如今社會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物質文明飛速發展、社會思潮日益多元化、生存壓力與日俱増、職業競爭危機日益激烈,單純的理論知識人與技能人很難適應社會發展變化,人們在保證有一技之長的基礎上還需要擁有健康的情感,才能在激烈的生存競爭和強大的生活壓力下應對各種挑戰,快樂工作,快樂生活,因此培養心情開朗、興趣持久、人格完善、健康向上、情智雙全的技能型和情感型和諧統一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情感因素的客觀存在,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功能,服務于生活工作,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增強學生職業競爭力,提升職業適應能力。
2.注重培養良好情感是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需求
職業院校學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經歷著由青少年向成人的過渡期,經歷著從學校走向職場的轉折期,經歷著從學生到員工的艱難蛻變期,這個階段很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比如由于忽視培養良好情感造成的專業技能無興趣、人際關系不協調、審美情趣不高雅、不思進取等問題。再如,近年來由復雜的生源結構和文化層次差異而引發的生活心態失衡問題,以及就業后中級工與高級工薪金幾乎一致,待遇接近一般農民工,引發的心理失衡問題。另外,因部分企業招工過程中,不太注重知識技能,而僅僅關心體力與外貌狀況,導致職業院校普遍存在著學生心理不能健康發展的現象,諸如:在學校,學習動機不強、學習興趣不濃、談戀愛混日子,對前途感到渺茫,人際關系不和諧等心理問題突出;在職場,誠信意識淡薄,缺乏吃苦耐勞精神,眼高手低,職業適應能力較差,為追求高薪出現頻頻跳槽現象。
如果任由學生帶著這些心理問題踏入職場,無疑會影響學生人生健康發展,降低職業適應能力,最終影響企業乃至國家的發展。這些問題的發生固然是社會、家庭、學校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但是很多學生“情感荒漠化”,情緒調節能力差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所以,職業教育教學貫徹情感教育原則也就是注重培養良好情感是非常迫切的,是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迫切需要。
3.注重培養良好情感是職業院校提升學生職業適應能力的需求
職業院校的發展依賴于學生就業與職業發展狀況,而學生的就業與職業發展狀況與學生是否具有良好情感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聯系,因此必須注重培養學生具有良好情感。情感教育是教育過程的一部分,它通過關注學生的態度、情緒、情感以及信念,以促進學生的個體發展和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如果學校能夠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情感,關注起情感因素與不斷增長的社會需要產生的聯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許多具有明確道德意識的社會情感,如集體榮譽感、合作愉快感、社會責任感、義務感、正義感、民族自豪感以及為真理和信仰而獻身的熱忱和氣概等,善加引導就會有助于形成和確立學生高尚的人格、品格、情操,進而確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有效提升職業適應能力。
三、培養良好情感的四原則
1.以情促知原則
職業院校在培養學生良好情感時采用最多的方式是說服教育,說服教育的有效性關鍵取決于學生對教育內容中“認知”成分的接受程度。而學生的認知多少常常受到教師情感的影響,“親其師,信其道”,因此教師要做到“動之以情,方能曉之以理”,以情感促認知。大量的事實表明,語言的情感性、師生的親密程度和教育方法、愉快的心情,有利于接受教師的教育進行良好情感的培養。
2.以情育情原則
情感具有感染功能,一個人的情感往往對他人情感具有產生影響的功效。這一功能,要求教師自身要具有良好的心情、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事事處處為人師表,以自己良好的情感潛移默化教育影響學生具有良好情感。
3.以情增毅原則
意志堅毅是人自覺地確定目的,根據目的支配和調節行動克服困難,從而實現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在從事實踐活動時,人們的具體行為總是受到意志的支配,而意志又受著情感的影響,積極的情感能夠成為意志的動力。青少年堅毅的意志行動,總是伴隨著火熱的情感,這種情感鼓舞著他們奮不顧身地為崇高理想的實現而奮斗。相反,那些消極的情緒,例如苦悶、焦慮、恐懼等是意志的阻力。學生要學會排除消極情緒,用理智的力量去加以控制,用良好的情感消除意志的阻力。
4.以情促行原則
職業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獲得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要的職業知識、技能和職業道德的教育。它側重于實踐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可見,職業教育教學的任務不僅要提升學生思想道德認識水平,更在于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思想道德行為情感,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培養關鍵能力,提升職業適應能力。而在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過程中,良好的情感能夠促進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努力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并適度表揚,講究批評的藝術,讓學生在良好的情感支配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達到以情感促行為的目的。
四、職業院校培養良好情感的基本路徑
1.把情感教育作為政治思想教育主要目標,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教學目標
職業院校要把培養學生的良好情感教育當作職業教育中政治思想教育的主要目標,為社會和國家培養出心態良好,情緒積極,情感良好,職業適應能力強的高技能人才。情感教育作為政治思想教育教學主要目標,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注重培養。
(1)學習情感。也稱學業情感,它是在學習情境中體驗到的與學習、課堂教學和學業成就直接相關的多種情感,具體體現在樂學感、自信感和成功感等方面。它包括學習態度、學習興趣、學習意志和學習價值觀。許多時候學習時的情緒情感決定著學習效果,同一種學習活動,有的感到愉快,有的感到痛苦,有的感到是享受,有的感到如遭罪。職業院校學生有的對理論學習感興趣,卻對技能訓練感到痛苦;有的對理論學習不感興趣,卻對技能訓練感到輕松愉快。教師要通過情感交流、學習目的教育、學習興趣培養,學習價值觀教育,逐步培養并進而使學生具有為適應職業需要而自覺學習、甚至終生自覺學習的美好情感。
(2)道德情感。它是在評價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為是否符合道德準則時而產生的一種情感體驗,當前愛國感、責任感和公德感對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要選取那些時代特色強、貼近學生日常生活與將來職業生活的案例,最新最近素材,融入道德規范,運用道德理論去評析,引導培養美好的道德情感。
(3)審美情感。它是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藝術中各種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美的標準而產生的情感體驗,主要體現為發現感受美和追求創造美兩個方面。教師要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去逐漸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比如利用社團活動陣地。社團是職業院校培養學生審美情感與特長的群體組織,通過青春藝術、心海導航、記者、書法、英語、春之聲、玻璃雕刻等等眾多社團活動培養了學生的興趣愛好,擴大了知識領域,展示了自我風采,更主要的是進行了審美情感教育。職業院校可通過每年新生入學后文明禮儀教育系列活動、清明節祭掃烈士墓、周一升旗制度、志愿者每周三活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等專題活動,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重新構建學生品德意識。
(4)人際情感。它是指學生對自己在與他人相交往時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這種情感對學生的人際交往、未來的事業乃至一生的身心健康都有重要的意義。具體表現樂群感、親密感和合作感等方面。職業院校要充分利用各種團隊活動,比如班級、宿舍、社團、黨團組織、協會等,開展有關人際交往知識學習與交往技能技巧訓練,開展以“關愛他人就是關愛自己”活動、感恩社會、母校、父母親人、朋友同學、陌生人系列教育活動、體育運動會、籃排球賽、“志愿者在行動”活動等,促進學生體驗人際關系和諧合作共贏的美好情感,培養進行人際交往的主動積極性。
(5)職業情感。它是職業院校學生必須注重培養的特定情感素質,是對自己的職業所具有的穩定態度和認同感、榮譽感和敬業感。職業院校應當針對所設專業學生,開展有關職業發展形勢與前景,職業與人生幸福、從事本職業的身邊學兄、學姐成功案例等相關專題教育,通過開展實驗室實訓、社會實踐活動等開展愛崗敬業,干一行愛一行的職業情感教育,讓學生在職業訓練中體驗培養職業認同感、榮譽感和敬業感。
2.以情感教育為手段,進一步提升政治思想教育實效,提升職業適應能力
職業院校應當以情感教育為手段,必須教會學生掌握培養良好情感的途徑,保持健康情緒的方法,進一步提升政治思想教育實效,促進學生獲得高情商,進而提升職業適應能力。
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教師把情感教育作為手段,要積極主動教會學生做到以下兩點:
(1)學會保持積極健康情緒。①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其中包括保持好奇心,善于關注和發現生活、學習、工作中的積極事物,并能夠充分享受快樂。主動創造能使自己感到快樂的生活和事業。快樂不是等待和被賜予,而是一種發現和創造。②善于及時調整自己的不良心態。其中包括能夠保持一個正確客觀的理性認知;善于采用多種方式及時宣泄自己的情緒;在遇到挫折時能夠積極地自我暗示,促使自己的情感升華。③學會寬容別人。保持良好的人際溝通,并能夠理解和寬容別人,尤其在對方有過失時,不去怨恨別人,更不能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④掌握有效的自我情緒調節方法。包括保持幽默的方法、自我認知的方法、行為調節的方法、自我積極暗示的方法和自我宣泄的方法等。
(2)學會獲得高情商。①學會調節自己情緒。學生要善于了解情緒背后的真正原因,掌握疏解焦慮、憤怒、悲傷等消極情緒的方法,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②保持健康樂觀情緒。學生經常總結自己取得成功的體驗,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悅,并保持這種健康樂觀情緒。③學會對自己的言行與決定負責。對人、對事、對己都要有責任心,學生要講信用,答應別人的事,就一定要辦,一旦許下諾言就一定要實現,即使付出代價,也要努力去實現。④學會處理好人際關系。學生要處理好學校內、家庭內、企業內的各種關系,尤其是企業中員工與領導關系、同事關系等。
參考文獻:
[1]盧家楣.論青少年情感素質.教育研究,2009(10).
[2]胡孝四.論高職德育的特殊性.職教論壇,2010(3).
[3]蔡曉紅.心理健康陽光教育.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4]田雷.德育第一冊,道德法律和人生.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河南化學工業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