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社會正處于結構轉型期。2008年,廣東省實施“雙轉移”戰略,使珠三角企業從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向先進的制造業、高科技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高附加值產業轉型升級。企業在競爭轉型升級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技能人才。技工學校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教育培訓機構,畢業生深受用工單位歡迎。但是,在競爭激烈的今天,技校畢業生迫切希望能找到更適合自己發展的職業。然而,想在職場脫穎而出也非易事。除了專業素質、學歷水平等常規條件外,社會資本在學生謀職及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發揮的作用將會越來越大。筆者將以技校畢業生謀職為切入點,根據工作情況以及比較有代表性的個案訪談,探討社會資本對技校生謀職的作用。
一、背景介紹
社會資本是20世紀70年代后期在資本概論內發展起來的與人力資本、物質資本相對應的理論概念,一般是指個人在一種組織結構中,利用自己特殊位置而獲取利益的能力。社會學家對社會資本在個人求職中作用的研究結果表明,即使在歐美等勞動力市場制度建設較完善的國家,人們在就業和求職過程中還是會更多依靠自己的社會網絡關系,求職者可通過自己的社會關系網絡來獲得信息與幫助,從而容易找到理想的工作。
二、研究發現及分析
1.技校畢業生謀職影響因素調查
畢業生就業怎樣才算是“更有優勢”?是以“找到工作”為標準,還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為標準?為了解目前技校畢業生的就業現狀,探索技校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特點,筆者對所在學校的2007屆及2008屆畢業生,進行了跟蹤調查并分析。在調查過程中,筆者共發出調查問卷2000份,收回答卷1890份,答卷有效率94%,符合問卷調查要求。
調查結果顯示:2007屆畢業生的一次就業率為98%,穩定率為50%;2007屆畢業生在畢業一年的時間內,65%的學生通過親屬和社會關系“跳槽”,而非市場渠道,即使是專業不對口,就業穩定率反而實現100%。另外,在與2008屆畢業生的訪談中,當筆者提問:“假如你想找工作,會以何種方式進行?”53%的學生回答“我想去選定的單位,會看看家人、朋友如何幫忙”;30%的學生“把希望放在學校就業辦公室”;17%的學生“不明確”。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越來越多的技校畢業生開始懂得“社會資本”所發揮的積極作用。謀職作為一種個人和社會互動過程,社會資本就像一座橋梁拉近求職者與用人單位的距離,在提高謀職者社會發展有效性的同時,可與用工者選用人才的準確性相互促進。
2.社會資本與技校生謀職市場資源配置的關系
現實中,勞動力市場是嵌入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的。中國傳統社會是以“倫理本位”為特征的“鄉土社會”,強調個人以家庭、群體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社會資本在資源配置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中國人這種先賦性的社會關系,在幾千年的文明發展中已逐步被泛化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占主流地位的文化,對“關系”極為重視。社會資本在畢業生就業時發揮的作用不可忽視,這也是由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所決定。
由于中國勞動力市場的這一特征,給社會資本在技校畢業生職業生涯發展中帶來更多的空間。面對廣東新的社會轉型期,越來越多的技校畢業生有可能采取“結網”的方式實現自己的就業愿望和流動愿望。對就業者而言,在社會資本方面的投資越大,就業與發展的信息越靈活,也更容易獲得較好的職業與職位。例如,一個技校畢業生在就業信息網絡、社會網絡、機會能力獲得的多少、運用得是否恰當,決定了其在求職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在同等條件下,擁有較廣泛的得力社會網絡,就業者在擇業中具有明顯的優勢。
3.社會資本對技校生謀職領域的介入
筆者把技校生謀職市場按不同性質的職業,劃分為以下兩個類別:國家機關及事業單位、企業。
(1)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在求職中強關系起強作用。英國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認為,能夠給求職者提供幫助的中間人及最終幫助者,與求職者的關系都是強關系。譚某是一名計算機與文秘專業2006屆高級班的畢業生,畢業時具有高級上崗證操作證及國家高等成人教育大專畢業證。他在技校畢業后進入某私人公司工作,后來其父親通過關系讓譚某進入了某政府部門工作。從整體情況來看,技校畢業生認為大部分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的穩定性較強,有嚴格的節假日,受人尊重,都愿意往這些單位“鉆”。由此可見,在求職者條件相當的情況下,資源支配者更樂于把資源給予能夠帶來較大預期回報的強關系的求知者。
(2)企業求職過程中的強關系作用。在市場經濟中,信息的獲得非常重要,求職者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得企業的就業信息,如大眾傳媒、職業介紹機構、人才信息網絡等。近幾年,由于技校畢業生是就業市場的寵兒,因此,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選擇到發展空間大、知名度高的企業工作。張某是2007屆模具制造中級班的畢業生,在學校一直比較活躍,與師兄們的關系不錯。畢業時,他聽說某上市公司到學校招聘,就向在該公司工作的師兄們了解情況,并懇請他們予以幫助。最終,張某順利進入該公司工作。學校就業辦公室對2007屆畢業生就業跟蹤調查,40%的畢業生在1年內能得到企業提拔,大部分是社會資本中的強關系中起到了推動作用。
總之,社會資本是生產性的,它使得實現某種無它就不可能實現的目的成為可能。在就業情況下,畢業生借助于某些“非市場”的渠道實現信息的傳遞,最終與工作崗位匹配起來,通過合作促進并提高了就業率。在當前的新經濟形式下,社會資本已成為科技創新的一個關鍵因素。
4.社會資本對技校畢業生就業的積極影響
技校生求職的社會資本,是廣泛存在于學生個人社會網絡關系中,并能夠被求職者投資和利用的以便實現自身就業目標的社會資源。它是內嵌于學生個人社會網絡中,求職者在求職就業過程中能夠獲取和使用的資源。具體而言,技校生求職的社會資本分為兩種:學生的家庭社會資本及學生個人的社會資本。在技校生的就業過程中,社會資本能夠直接或間接地對學生的就業選擇行為施加影響,從而影響其職業地位的獲得狀況。
(1)獲取就業信息,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當前,我國正處于市場經濟轉型期,雖然技校生在勞動力市場中選擇的機會已經很多,但相對專業對口或發展空間大的崗位供給需求信息交流,仍屬于非制度化或半制度化的階段,相對缺乏一定的公開性、易得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通過親戚朋友等社會關系,可以幫助技校生建立起一個可信度較高的信息網絡,以求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從而使技校生在就業競爭中占有先機,處于主動地位。另外,技校生就業更為重要的一步,是尋找下一步的職業生涯發展機會,如果得不到合適自己的就業機會,再優秀的技校生也只能在機會面前卻步不前。在雙向選擇的就業市場過程中,供需雙方最大的障礙是彼此了解不夠,擔心把握不準。通過供需雙方都比較信任的熟人引薦,彼此心里都感到踏實,成功的機會自然會增加許多。
(2)減少工作搜尋成本,有助于人力資本價值的實現。在技校生就業過程中,無論是獲取就業信息,還是獲得就業機會,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時間、精力和財力。擁有社會資本的畢業生,可以直接從用人單位獲取就業信息。這樣,不僅減少了信息的傳遞環節,也降低了財力的投入。社會資本還可以幫助學生獲得就業機會,減輕就業過程中的精神壓力,減少精力投入,使畢業生做出更符合理想的選擇,更好地實現自身的人力資本價值,降低失業
風險。
(3)促進技校生自主創業的成功。目前,對職業教育而言,創新精神的一個重要轉化成果就是落實到創業上來,創業素質應該成為技校生基本的必備素質。因此,建立就業與創業教育相統一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技校生的創業能力,是技校改革與發展的著眼點,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然而,對于剛出校門就創業的技校生而言,創業是資源匱乏前提下的機會驅動過程,是蘊涵大量不確定性因素的行為過程。在經驗不足、資源缺乏的情況下,其社會資本對創業者識別創業機會、搜集信息、獲取資源和實施經營戰略、保證創業的成功,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學校引導技校生善于合理運用社會資本這一工具,對他們整個職業生涯的發展將起到重要的橋梁作用。
5.引導學生獲得社會資本
在中國這樣一個倫理型的社會中,社會資本逐步成為技校生成功就業的內因。作為“更適合”自我職業生涯發展的標準,每個人并非統一,可能受性別、年齡、工作經驗、家庭教育等因素影響。因此,引導學生善用“社會資本”作為自我發展的有力工具,讓學生懂得當多個競爭者所擁有的人力資本、物質資本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時,將更容易達到自己的目標。
作為學校職業指導工作,應該教育引導學生認識到社會資本在就業中的重要作用,因勢利導,從實際出發、從現實出發,培養學生形成社會資本的積累意識。首先,引導學生善于發掘現有的社會資本,鼓勵學生建立親戚朋友、老師、同學、老鄉等社會關系圈。如果交往的雙方是雙向的,會增加社會資本的互惠性,這對于信息的增加是大有裨益的。其次,引導學生加強與社會的接觸,善于積累社會資本。技校學生大多數來自農村,與社會接觸過少,因此,鼓勵學生參加兼職、實習、暑期工等社會實踐機會,擴大與社會的接觸面,鍛煉、提高自己的人際溝通能力,形成更大范圍的社會關系網。第三,引導學生抓住機遇展示自己,學會推銷自己,不失時機地加強人力資本的積累,形成一個以自我概念、自我評價和自我理想的和諧統一的安定、平衡的良性心理。
綜上所述,由家庭、同輩群體、社團、教師、學生參與的社會實踐與兼職等組成的社會資本,能夠為技校畢業生提供一個更廣闊的就業信息獲取平臺,有效地降低求職過程中的盲目性與求職成本,使畢業生更有效地實現就業,從而加快社會角色的社會化進程。
(作者單位:肇慶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