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外研究綜述
在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研究方面,國外已有十分成熟的理論成果。
弗蘭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在其《選擇一個職業》(1909年)一書中,在世界范圍內第一次運用了“職業指導”,書中提出了人—職匹配理論,開啟了職業指導理論的先河,建構了幫助青年學生了解自己、了解職業,使人的特點與職業要求相匹配的職業指導模式。但這種職業指導模式過分重視職業信息的作用,以求職者了解職業信息資料為主導,卻忽視了對求職者內在心理分析的研究。
舒伯(D.E.Super)在其《職業生涯心理學》(1957年)一書中,首次使用“職業生涯”的概念,將職業生涯定義為一個人終生經歷的所有職位的整個過程,系統闡述了職業生涯發展的12個基本命題和5個發展時期。與此對應,學校的職業生涯輔導應貫穿教育教學始終。
1959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霍蘭德(John Holland),提出了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職業興趣理論。霍蘭德主要從興趣的角度出發來探索職業指導的問題,認為人的人格類型、興趣與職業密切相關,興趣是人們活動的巨大動力。他明確提出了職業興趣的人格觀,使人們對職業興趣的認識有了質的變化。以職業興趣理論為基礎,霍蘭德還編制了職業興趣的測查工具,力求為每種職業興趣找出兩種相匹配的職業能力,興趣測試和能力測試的結合在職業指導和職業咨詢的實際操作中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格林豪斯(J.H.Greenhaus)則是從人生不同年齡段職業生涯發展所面臨的主要任務的角度對職業生涯發展進行研究的,并以此為依據將職業生涯劃分為5個階段。我們可以根據對自己的認識和對職業的了解,合理設計職業生涯,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職業。我們可以根據發展目標,規劃發展階段中的具體目標和任務,預測可能出現的問題和解決辦法,并定期檢查目標實現情況,及時解決所遇到的問題。這樣才能保證對自己所選擇的職業滿意。
霍蘭德提出職業性向理論。他認為職業性向(包括價值觀、動機和需要)是決定一個人選擇何種職業的重要因素,并從整個人格角度考察職業的選擇問題。職業興趣是職業選擇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職業興趣測驗可以幫助個體明確自己的主觀性向,從而能得到最適宜的活動情境并給予最大的能力投入。尤其對于大學生和缺乏職業經驗的人,霍蘭德的職業興趣理論可以幫助他們做好職業選擇和職業設計,成功進行職業調整,從整體上認識和發展自己的職業能力,職業興趣也是職業成功的重要因素。
埃德加·H·施恩(Edgar.H.Schein)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職業錨(又稱職業定位)理論。個人在進行職業規劃和定位時,可以運用職業錨思考自己所具有的能力,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審視自己的價值觀是否與當前的工作相匹配。只有個人的定位和要從事的職業相匹配,才能在工作中發揮自己的長處,實現自己的價值。嘗試各種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在不同的專業和領域中進行工作輪換,對自己的資質、能力、偏好進行客觀的評價,是使個人的職業錨具體化的有效途徑。
總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已成為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學校教育和就業指導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都存在以下幾個特點:第一,職業生涯教育都被列入課程計劃,并且以法律的形式強制實施;第二,起步較早,時間在20世紀中期就已經開始,學生在初中階段開始;第三,政府和學校齊抓共管,政府官員中有專職從事這項工作的職業官員。
二、國內研究綜述
黃英忠的《人力資源管理》(臺灣:三民出版社,1997)用一章的篇幅從理論上探究了職業生涯開發的意義、職業生涯開發與人性需求的關系、開發的階段、影響職業抉擇的因素、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涯管理等內容。
暨南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戴良鐵、劉穎對職業生涯管理的理論和方法進行了總結整理和介紹,對職業生涯管理的背景、特征、有關理論與內容,企業如何導入職業生涯管理及開展的方法與步驟進行了探討。
教育界、管理界或社會學界的羅雙平、姚裕群、林澤炎、李勝蘭等一批專家學者就職業生涯規劃在企業界的運用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提出諸多行之有效的辦法,他們研究的重點集中于組織或個人如何有效進行職業生涯
規劃。
詹萬生主編的《職業道德與職業指導》(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提到了職業個性、職業選擇、職業理想、職業生涯設計,但職業生涯設計這方面的內容涉及的篇幅太小,僅停留在簡單介紹上,應用性不強。
2004年11月教育部頒發的《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中,明確把“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確立正確的職業觀、擇業觀、創業觀,形成符合社會和個人實際情況的就業觀,提高自我就業能力,做好適應社會的準備”列為中職學校的德育目標之一,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成為中職學校德育的“抓手”和有效途徑。
蔣乃平、杜愛玲的《職業生涯設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一書,圍繞職業生涯設計的核心——“發展”,介紹了職業生涯與人生發展的關系;針對職業院校學生特點,通過發展條件分析、發展目標確立、發展臺階構建、發展措施制訂4個設計環節的操作方法介紹,以及發展規劃調整的簡介,引導同學在職業生涯設計能力訓練過程中,加深從職業的角度對自己、對社會的了解,強化職業意識、職業理想、職業道德和創業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提高就業創業能力。
柳君芳、姚裕群的《職業生涯規劃》(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從中等職業教育角度出發,內容涉及職業生涯發展條件與機遇,目標與措施,規劃與調整,職業生涯規劃與職業理想、就業、創業等方面,提出了學生應了解自己所學習的專業及專業對應的職業素質,用正確的觀念看待社會就業問題和個人擇業問題,學習求職的基本方法,了解創業的基本知識,做好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準備。
黎日葵的《指導中職生制訂好職業生涯規劃》闡述了中等職業學校指導學生制訂職業生涯規劃工作具有的重要意義,重點論述了中等職業學校應從社會職業發展和學生自身條件相結合的角度,指導學生制訂好規劃,讓學生經過努力能夠達到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
楊秋萍的《中職學生職業生涯設計現狀的調查與分析》從大量的問卷調查中發現學生在專業選擇上存在較大的盲目性,自我職業生涯目標追求存在偏頗,對自我職業生涯發展潛力認知模糊,職業生涯設計意識較弱,由此作者建議應該進行有針對性的職業生涯教育。
另外,廣西師范大學的李冬梅、廖利華,天津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的韓福勇,西北師范大學的張軍梅,西南師范大學的姚貴平,南京師范大學的黃彩萍等在寫碩士畢業論文時,都對中職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問題進行了專門的研究。
目前,我國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研究仍處于嘗試階段,而且研究與實踐運用之間缺少互通的橋梁與路徑。大多數的論著及文章是以謀職指導、就業安置為主要內容,結合本土社會文化和經濟背景并涉及青少年職業生涯發展能力培養的研究不多,研究的內容僅僅停留在生涯規劃教育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問題的層面上,沒有進行如何操作、如何實施生涯規劃教育等具體實踐問題的更進一步的研究,操作性與實踐性不強。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